世界阅读日,读完本月第四本书。人文社科领域一本很优秀的乡村观察写作,作者梁鸿以学者的笔调,故乡人的身份,去回望,去观察,去感受,去重塑自己的故乡:一个中国大地上平凡,不特别的乡村,梁庄,关于它和它承载着的人们,那过去的生活图景,现在的生活场景,和对未来的生活愿景。跟熊培云的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书类似,用学者和故乡人的双重身份,深入观察,细心调研,以一个普通的乡村,以小见大,去反映和思考整个中国农村的生活变迁,文化结构,政治影响。更类似的是,两位作者,通过两个乡村,都看到了中国乡村整体的溃败和衰落。
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反映了新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原有的家庭生产生活结构被破坏,外出打工明显比在家务农更能获得更大的生活资本。家族亲人伦理关系和血缘关系面临新的极大的挑战,青壮年出外打工,在大城市里是无根飘零,故乡农村又无法停留,传宗接代可不能因为经济的压力而停止。于是生下的孩子留在乡村,由爷奶抚养,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渐趋淡漠。新旧两代对孩子的养育认识鸿沟,甚至由于爷奶的疏忽导致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又会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膜,直至无法消除。老人家替子女照顾孩子,更多的是害怕自己现在不帮忙照顾,自己老了儿女便有借口和理由不照顾他们。于是爷奶帮忙带孙儿,变成一种精明的利益交换,乡村伦理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断裂造成乡村整体精神虚无,文化极度匮乏。城镇化虽说提高了如今中国绝大部分乡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物质的发展的确推动了农村的现代文明。但作者也看到,那些乡民虽住着外表光鲜干净的洋房,但对厕所的使用依然是延续着原先粗野的方式,厕所,这个最能反映文明的地方,恰恰暴露了他们骨子里的"不文明"。而响应地方号召开设的各家文化茶馆演变成乡民们的麻将棋牌室,乡村图书馆图书落灰,空成虚设,乡民们劳作后的生活单调枯燥,除了麻将之外别无消遣。这一切都让作者深感中国农村的文化虚无和精神失落。
我喜欢看这本书里作者对每一个似曾相识的老乡的采访,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农民,用自己生长于斯一辈子构成的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和思考,通过自己身上的故事,非常直白的反映出来,那么生动,那么真实。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时代史,也是一部地方史,这些平凡的一个个个人,就组成了一部中国近代农村政治文化生活变迁史。
看别人的故乡,同时也在看自己的故乡。作者看到了自己的故乡和自己生活的城市之间产生的巨大割裂,不得不感慨,自己回不去了。这也许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哀叹,也是很多像她一样走出乡村,去到城市,建立了巨大的优越感之后,无法再回到那"不够文明"的故乡的所有人的共同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