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2017年12月中国大陆上映)热映之初中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年轻的孩子们带着爸爸妈妈走进电影院。我不曾亲眼见过,但这种说法流行的很广,14亿的票房似乎在印证这一点。翻了许多的评论,一种对青春集体的缅怀,对战争对青春的摧残,对小说和影视的对比占据了观众对《芳华》的讨论焦点。我发现很少有人讲到这部电影的劝谏意义,因此我写这篇文章分享关于《芳华》的虔诚劝告,以何小萍和刘峰这条人物主线为重点。
我注意到影片的第一组镜头是刘峰接待何小萍,最后一组镜头是何小萍走进木质长椅照顾刘峰。刘峰被文工团称为活雷锋,厨房圈养的猪跑到了大街上,会叫刘峰出去追,这并不是刘峰的本职工作,正如影片中扮演第三人称讲述者的萧穗子所言:“人们好像习惯了刘峰做好事,没有人感谢他,众人觉得刘峰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何小萍去送他离开。”刘峰是个好人,正义的代表,但是文工团集体最终还是伤害了他。好像是林丁丁一个人把刘峰推向了死亡,可是只有何小萍一人独对林丁丁怀恨在心,集体中的别人呢?一个看客的角色,即便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接受过刘峰的帮助,但他们依旧是个看客。其实,每个人的青春历程中都有刘峰的化身,而你是不是集体中作为看客的一员?电影最终没有批评看客,但是有态度。结尾只是给了刘峰,那个因为上前线而断臂的活雷锋一个长镜头,这就是电影的态度。
最后一组镜头中,留下来陪伴活雷锋的是我们应该致敬的第二个青春典型,谁的青春历程中没有何小萍?尤其是在北上广大城市的高校,你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开学却和一个偏远的乡村姑娘分到了一个寝室,乡村姑娘不是每天洗澡,你是什么态度?小芭蕾、林丁丁因为军服丢失事件和胸罩事件,都曾深深的给过何小萍床上。一开始何小萍到文工团时,她幻想着在新的环境可以得到尊重,但最后是这两个室友让何小萍对文工团集体彻底失望。
在军服事件上,我一开始批判何小萍偷而不借的行为,后来却怀疑林丁丁的一句话:“你问我借,我也不是不给你呀!”文工团集体对何小萍的最后一次记忆,是在团的最后一次表演上,何小萍以精神病人的形象出现,但是曾经的室友在嬉笑着、似乎是带着嘲讽的味道疑问,何小萍上了一趟前线怎么会变成精神病?至此,文工团的集体彻底的忘记了何小萍。电影没有批评室友们的残酷,但是作为观众都心里暗暗的气愤着,就是你们这些室友把何小萍残害成了神经病。旁白中讲,一个生活在被室友嫌弃侮辱的环境中的人,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英雄的事实。这其实就是《芳华》的态度,我们嫌弃的人可能是英雄。
佛经是仁慈的,柔软的,《芳华》具有经书的特质。青春里难免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才有意义,不明白存活的意义,不知打该如何面对烦恼、面对爱情,《芳华》用最后一组镜头回答了所有问题。电影中唯一击中我们情感的是刘峰和何小萍的结局,虽然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多少往日的战友祝福,但是他们成了最让我们羡慕的经典人生。但是提及赚大钱的陈灿,嫁给澳洲富豪的林丁丁,当然也有人羡慕,但是我们没有人不知道那样一种生活的空虚和寂寞。陈灿的妻子整体无法得到丈夫的陪伴,林丁丁的美貌容颜也消失掉了,没人再去追求了。刘峰在看到雍胖的林丁丁相片时,微微一笑,迷恋的眼神没有了。《芳华》易逝,回忆挤满余生,为了余生美好点,珍惜青春里本质很好的事物吧!
我是影评匠,专注于电影评论和推荐,喜欢电影的你,别错过影评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