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是自古推崇的美德,代表着一个人做人做事靠谱。可是我现在感觉到认真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和对应的意境,即人格模式中的用力和对当下用心的回应。
在别人的印象中,我一直是做人做事非常认真的人,以致于家人朋友同事很多时候会为我的认真而放心,但同样也会因我的认真而感受压力,我也一直活在这个认真的角色之中。
这次在助教班毕业季,有两个点,同学给我的反馈印象深刻:一是在给出注意力的环节,因为相互之间的互动,我就很认真,我要表现出对同学的尊重,所以我时不时地来到头脑问自己,我给出注意力了吗,如果没有我需要怎么做。恰恰这是头脑所做的事,这是一种认真,这是一种用力,这就不是一种当下,结果就有同学给我了反馈,告诉我好像总有点怪怪的感觉,似乎是给出了注意力,但好像又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二是在相互教练的环节,我教练师怡,在教练与被教练之间的互动中,同学又给我反馈,告诉我需要提升自己的亲和力。我一下子意识到了,这又是一种用力,我在认真地对待这次的教练环节,我在努力地做好自己作为支持教练的角色。
我看见了,又是一个新的看见,难怪有时我会给别人以无形的压力,因为自己一直太认真,那是一种努力的行为,他来自于人格模式,是因为太想把事情做好,因而就会用力。这种用力会把自己逼得很累,而且也会把这种用力带给别人。曾经我看到别人说在嬉笑之间把事给办成了,我一直很羡慕,为什么我每次做事都这么认真,为什么我没有这个能力在轻轻松松之间搞定事情的能力。这次的教练互动中让我知道,是头脑太用力了,用力的结果就去到了反的方向,那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不能做到事半功倍。
和人的相处,哪怕是作为生命教练,并不需要我们如何认真和用力,而是需要我们和对方同处当下,现在我算是理解了老师所说的临在陪伴的意义所在。做事情亦一样,我们也不用用力,只是全然地回应当下即可。
之所以提倡认真,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无法全然临在的做一项事情,因此在人格模式中,认真就成了一种教条,一种信仰。这让我想起《道德经》中关于道德的先后秩序:“失道而后德”,德是在失去道之后的人格模式中的一种规范和要求,即有道无须倡德,心中有道德自现。认真亦是一样,有了临在,自然知道需要如何做,认真也就成了自然的一种表现了。
到即是疗愈的开始,也许看到十次、百次,我便开始不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