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凌晨零点,正要上床睡觉,家里的电话响了:邝,快来我家,救救我…
这是女友娜娜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娜的嗓子沙哑,说话的声音有气无力,语气中带着悲观、绝望。
放下电话,来不及多想,我赶紧下楼跑去了娜娜家。
推开她家的门,客厅一片狼藉,娜娜瘫坐在地上,双目无神、面无血色,披头散发。餐桌上有未动过的饭菜,地上是洒落的啤酒瓶子玻璃碎片。
娜的老公半躺在餐桌的角落边,右手捂着头,鲜血从他头上不停的涌出,身上和地上都是血。他嘴里不停的说着:这女人太狠毒了,我们现在就去离婚…
客厅的另外一个角落,是娜的儿子,他抱着一只布娃娃缩在墙角,边抖边抽泣。
我走过去,把小孩抱了起来。
“阿姨,我好怕!阿姨,我好怕…”
我的心像被剪刀绞了一下。
面对一片狼藉,满地鲜血的场面,我也有些六神无主,只能打电话叫老公来救援。
费了好些周折,我们还是把娜娜的老公送进了医院。一到医院,马上进了急救室,医生说,你们要来晚一步的话,这人命就保不住了...
娜娜真够狠的,吃个晚饭,和老公一言不合,竟拿起桌了上的啤酒把自己的老公砸得差点丢了小命。
这是前几年发生在上海的一件事。
2
那时候我和老公带着几岁大的儿子生活在上海,娜娜是我们小区的邻居,北方人,是个急性子。平时我们一起哄娃娃、逛街,聊的特别好。
有段时间,娜的老公在事业上不是很顺利,日子过得有些拮据。眼看着周围朋友的生活越来越好,而自己的老公却在走下坡路,娜娜觉得自己老公好没能力,时常唉声叹气。
有时娜娜老公会半开玩笑似地和说:我老婆什么都好,就是脾气有些火爆,喜欢动手脚有时让人受不了。”
我常常笑:夫妻之间打情骂俏,正常。
没想到,这个“打”不是一般的“打情骂俏”。
这原来也是一种家庭暴力。
3
近日新闻,有关家庭暴力的事件特别多。
我特意去查询了一些资料,家庭暴力又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上、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我国第一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实施。法律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很多家暴庇护、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方面服务内容。
我们现在生活的各个社区就有专门的家暴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室,为“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出点子出力气。
在普通大众的意识中,“家暴”首先被界定在“家”的范围之内。
“家丑不可外扬”, “不能因为家务事就导致家庭破裂” 家暴是私事,也是丑事,对外宣扬是丢人的,所以,对于各个部门的外部扶持,在有家暴发生的家庭,爱害人往往会保持沉默,更不会受诸公堂。
所以社区的很多法律援助、家暴疏导室往往都是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家庭暴力90%的受害人都是女性,像娜娜家这种女子施暴的情况很少。即使是这样,这种家庭暴力也会给双方造成很大的伤害,无形中也产生了隐形的牺牲者——小孩。
4
有些大人不以为然:大人打架,又没有打小孩,有什么关系?
错了。
一. 在暴力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其暴力倾向一般大于正常家庭出来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娜娜的小孩淘淘比儿子大几个月,平时我们经常和小区的小孩在楼下玩。
淘淘人如其名,非常淘气好动。平时只要看到谁手里有个好东西,就会去抢,抢不过的话就会打人或是把别人推倒。
这样的情况,偶尔出现几次,大家都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把东西让给淘淘玩一下。可是后来,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和淘淘一起玩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两家是好朋友,淘淘就经常和儿子玩。
有一次我们去公园的小河边玩沙子。儿子手中拿着小铲子挖小坑,玩得正高兴,淘淘也跑过来凑热闹,想要小铲子挖坑。儿子不同意借铲子,淘淘一下抱住儿子的头,公园里只听见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叫声。
我们赶紧冲上去,好家伙,臭小子咬住了儿子的右上眼皮。
吓死了!
好不容易才把这头小野牛拉开。
老天保佑,儿子的右眼没有被咬到。但右眼皮一下肿得像颗紫色桃子...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儿子见了淘淘就躲,有时晚上还会做噩梦。
家暴的孩子,暴力的体现,连无辜的孩子也被受到牵连。
二. 家暴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无法对他人和世界产生信任感
家是港湾,父母是孩子心中爱的源泉,安全的避风港。
当有一天,慈爱的父母突然吵吵闹闹,经常打打杀杀、甚至反目成仇。孩子所有爱的观念,所有的安全感就会倒塌。孩子会无法适应和相信这个突然狰狞变化的世界。
父母打架,很容易随手失控,有时无辜的孩子最容易受伤。
孩子很容易卷入战争的漩涡中,成为父母吵架或是家暴的借口。不明就里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愧疚感,将父母吵架的原因直接归到自己身上。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小孩习惯性说谎、讨好型人格,长大后变得没主见、没自信。
情况严重的,还会养成用极端的方式处理一些日常的事情。
三. 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导致暴戾、抑郁症、焦虑症等
大量的案件和心理学临床研究清楚显示,哪怕只是目睹父母的暴力行为都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会导致儿童的暴戾、忧郁症、焦虑症等症状。
在台湾地区的一些研究数据显示,从小目睹母亲忍受家暴的女性长大后同时成为家暴受害者的比例是一般女性的4.3倍;从小目睹家暴的男孩长大后对伴侣施暴的概率则比一般男性高出5.27倍。
所以,不管是客观的数据还是现实生活,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所承受的伤害是隐形而长久的。
我们后来因业务的原因离开了上海。后面断断续续听说娜娜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又闹出了不少的事情,有段时间她差点要崩溃。还好,娜学会了自省,并且参加了一些宗教组织,做了个虔诚的信徒。因心中有了信仰,精神有了的寄托,人也变得心平气和,她的一家人也跟着悄悄发生了改变。
但是,并不是每个家暴家庭都有这么幸运,尤其是那种女性家暴受害者,孩子在父母的日日打骂声中成长,长大后更有可能学会用暴力解决处理问题,变为日后一代传一代的施暴者。
所以,为了孩子,为了不在听到那一句:阿姨,我好怕!请我们改变旧的思维模式,举起法律武器,向家暴说“不”。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