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一段真实的案例,几年前有个全民经济调查的栏目在街头巷尾向路人提问,“你知道什么是GDP吗?”,答案五花八门,其中问到一位买冷饮的摊主的时候,摊贩不置可否,当记者再次提问“你觉得GDP(增长)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没有”,“那什么有影响”,“天气(天气热,收入高,天气凉快,收入就低)”。
GDP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广言之:宏观的指标,大数据真的会对每个人有影响吗?
国家富强了,社会收入提升了,人民收入提高了,这些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又会有多少会是像“神回答”的摊主一样,是感觉不对还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起来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向微观领域倾向的趋势(宏观一向是主流),而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通过实证和个人分析在微观领域的很多论点值得我们分析并回答之前的问题。
关于总收入,与个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他曾总收入和消费角度建立的消费理论提出批判,他认为正确的消费理论应从个人入手,考察个人如何使自己的消费适应自己的收入水平。
我想截出两点:个人消费对个人收入适应的波动性与社会总收入的波动是完全不同的,对个体数据的分析是解释整体数据发展趋势的关键,强调要了解不同年龄层及收入的消费者等等。2、人们的消费变化小于收入、收入大幅下跌似乎并不会对消费产生同样大的冲击。
对于第2条,我想到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你的收入下降时候,你的生活水平和花销会顺理成章的压缩吗?
对于第1条我想说两个小故事
1.同样两组人群,每组10个人年人均收入都是100万,第一组里,10个人每个人的年收入是100万,而第二组里其中一个人年收入1000万,另外9个人全是穷光蛋(也满足年均收入100万的条件),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决策者(比如电影院)面对同样看起来乐观大数据的“人均”的市场环境,做出同样的投资决策(开一家容纳10人的电影院)结果可就大相径庭了,那么在第一组理想情况你可以满负荷运转,第二组里你就只有十分之一的容纳(9个吃不饱饭的人哪来的时间资金看电影呢)。
2.真实的故事,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喝酒聊天,他说最近关注关于啤酒类的股票,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因为现在清明前后,马上天就热了,到了夏天是啤酒的旺季,进入产销两旺的时段,提前布局股票能涨。
我说:我看法相反,
他问:为什么
我说:我也想问你个事,咱两上大学的时候你能喝几瓶,
他说十瓶左右吧,我问:现在呢?,
答:5,6瓶吧,现在感觉就有点喝不动了。
我接着说:你最近有坐过公交车吗?
答:不怎么坐
我说:我有时候去开车怕不好停的地方,经常坐坐公交车,上车之后发现什么人最多
答:什么人
“刷老年卡的人”
........
每当翻开报纸,打开各类财经类视频,看着一些经济专家拿着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分析上个把钟头得到,对国家政策的建言,企业计划的指导,家庭投资的建议时,不如,合上报纸关上视频,走进市场,走进商超,走进人群!走进大数据的背后这千千万万个最终兑现消费行为的个体,你看到的,你听到的,才是最真实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