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应用的时代,啥都要贴上大数据才显得与时俱进,才能吸引眼球,才有金钱市场。传统中医有千百年来积累下来辣么多的思想、理论、经验、文案,怎能不以大数据为基础?
数据,是可数名词,有准确性和精度描述,具可验证真实性特征,呈单向增量累积,增量速度亦可测量,类型有向量和标量、有参和无参、低维和高维之分,可做四则运算和定量分析。
按照这个数据定义,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和文案等等都无法适用,不具备数据的基本特征,无法用于定量分析,当然也就难以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
传统中医药学引领风骚上千年,浸淫到中国社会文化各个角落,至二十世纪才被现代医学动摇,二十一世纪开始面临危机。广西中医学院有一位中医博士,写了一本书《思考中医》,值得一读。
目前为止,传统中医的理论仍然是基于黄帝内经对疾病的认识,仍然是强调望闻问切四诊获取判断依据,仍然是通过八纲辩证来分析病情,仍然是根据经验来开具药方。整个过程,没有涉及数值化过程,无法进行定量的数据分析,当然说中医是大数据也就无从谈起。
最近几十年,国家提倡中医现代化。传统中医理论和经验,有一些开始被数据化,具有可验证、可重复、可建模、可统计等特征。可喜!可贺!传统中医药学记录有海量观察和经验,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
数据化是正确的方向。一旦数据化,就能够进行验证,包括证明和证伪,就能够进行客观的定量比较,真实性和有效性就会立竿见影。这不,传统中医药学用客观测量方法进入数据时代之时,无法通过客观验证的方剂开始沉不住气了。
国家药监局CFDA从2017年开始收紧对中药制剂的监管,取消对中药制剂特别照顾,实行与西药制剂一致政策,已经宣布几十个中药制剂不合格,其中中药饮片占了一大部分。中药业界哀鸿遍野,公众号《医馆界》转发作者"量子人"的反对文章《中药唯成分论是个死胡同》,却也说明了检查不合格原因:
炒紫苏子,肉苁蓉水分限度难达标;龟甲、鳖甲浸出物难合格;杏仁、桃仁不打硫也超标;昆布、牡蛎、海藻、海螵蛸、蛤壳重金属农残能符合的极少;莲子心、前胡、茜草、川贝母、覆盆子含量难合格。
文后一段话特别有意思:“中药饮片,应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医药特色的标准模式;而不是目前照搬西药标准的模式。也许摸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标准模式不容易,还需要不断的探索(PS:我自己也还没理顺想通)。”
文章其实也同意实行标准检测是发展方向。毕竟,有多少人愿意服用那些已经证实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缺乏疗效的东西呢?总要建立客观标准,说明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有害的吧?
近百年来,传统中医不断面临科学分析和数据化的冲击,客观验证安全有效的最基本原则开始动摇传统思想根基。一些人仍然坚守传统思想阵地,另一些人将5000年大中医理论在说辞上超越了500年小科学,还有一些人则用最新的科技名词来装扮炮制中药,比如说,量子技术、纳米技术、全息技术、纠缠技术、、、
客观准确的数据有如一面照妖镜,各种牛鬼蛇神都会显出原形,而真实有治疗效果又不会导致健康损害的方法和药物,终将会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