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说的太多
或花期过长
金色的蝶影一动不动
季节在桥洞前打旋不走
这几行,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第四行句子。
说的太多,涉及到人,花期,金色的蝶影,说的又是自然界中的生灵。
那么,人和这些昆虫,花草,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也都是季节的一部分。
就是说,季节这个词语,已经涵盖了前边的三行内容。
有意思的是“桥洞”和“打旋”两个词。
桥洞,从字面上来看,是黑黑的一个空间,人在行走过程中能够遭遇到的。
打旋,是水流经到桥洞处的一种挣扎。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恐惧的时候,都会有一番挣扎。
季节在桥洞前打旋不走。
这个句子真的是相当美妙,读到,为之大加赞叹。
人海苍白,冰封
唯有坟茔含苞待放
这个冬日正午的暖阳太深奥
深到昏昏欲睡
在所有的困难面前,无论是人也好,动植物也好,都会有一种苍白。
这种苍白,就像结了冰的海面一样,被冰面尘封着一切。
当所有的所有,都静止不动,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诡异的世界就要呈现了,深埋在土中的那些灵魂,复活了,他们像花一样含苞待放。
可这些,人类已经无法感知。
只有空中的那一轮太阳,俯视着大地上呈现着的这一切,终究还是没办法理解。
对于没有办法理解的东西,即便是太阳,他也选择了逃避——
日落西山,昏昏欲睡了。
死得太久
或捆缚太久
会想再看看太阳月亮
想海啸,想山崩,想地裂
置之死地而后生。
黑暗的极致过后,就是黎明的到来。
所有的哲学意蕴告诉我们,人类沉睡太久,或者是被生活被工作,被城市所有的一切厌倦太久,都会有一种新的变化出现。
想睁开眼睛,敞开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点滴变化。
这是平常的,自然的,琐碎的平凡的,可能已经激不起心灵的波澜,那么——
就再去想一想大海的咆哮,想想大山的崩裂,想一想地球上的大地震,甚至也可能再去想一想空难海难,再去想一想世界大战。
想过这些之后,心海里能够起一些波澜吧。
想从人类遥不可及的黯淡处
迸发灿烂星光,想
在被枯燥冗长的梦吞没那一刻
喊出最后的呓语
一直想啊,一直想。
想到人类诞生之初,那些混沌的天地岁月,那些远古时代,石器时代,还有那些甲骨文时代,我们人类是怎样一步一步,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走过来的。
时间太久了,多少亿的人类历史啊!
历朝历代的更迭,历代历朝的替换,一直到民国时期,一直到革命战争时期,再到到数字遍布的现在,这实在是一个枯燥又冗长的梦啊!
沉入到梦中的时候,人类都会有最后的一眼所见,会有最后的一声呢喃。
因为这些,我们还能够厌倦存身的尘世吗?
因为这些,我们很能够厌倦挣扎的桥洞么?
这是一首名为厌倦的小诗。
拿到这首诗两天的时间,一直在思考字里行间,每一个词语背后的空间。
看似厌倦,看似所有的存在,都是黑暗。
但是,读到最后,想到最后,却让我得到了一种深深的热爱,一种从黑暗深处透出的曙光。
这让我想起来卡夫卡的文字,在孤独寂寞中透出的深爱;这让我想起了杨绛的文字,在极端的大悲痛中透出的深爱;这也让我想起阿来的文字,在人性极致的丑陋中透出的深爱。
可能这首小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绪不是很好,但是,这不影响我对这首诗的喜爱。
知道这样的认识和解读,有没有违背作者书写的初衷,甚至有可能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情绪背道而驰。
但对于阅读所得,中国不是有那一句老话——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就让我做这个阅读所得的个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