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谁都用过。
可你知道吗?
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我们竟因一张纸,被美日卡了几十年脖子。
每年白白扔给他们数十亿不说,明明“第三代”都商用了,却给我们早被淘汰的“第一代”。
就这样,还不能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发多少货,什么时候发,都得听他们的!
……
你可能会说:这什么纸啊,咱不用了行吗?
对不起,还真不行。
上到飞机火箭,下到高铁汽车,竟然没有一样能离开这张纸的。
而且,这些还是它的“小用途”。
当初美国之所以 “研究出来这张纸”,你猜是要干什么?
做防弹衣、防弹头盔……据说海湾战争里的美法战机,就大量使用了这种纸。
这可就厉害了!
你想啊,只要一个国家想发展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就绕不开美国的这项“技术封锁”。
是妥妥地躺赚啊。
可也不能太欺负人了啊!
问题是,技术在人家手里,光生气抱怨没用。
倒不如趁早想想:怎么把技术变成自己的!
所以如今的“这张纸”,被我们攻克了吗?
这期间,又经历了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如果,你刚好也想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引领新的科技发展,却苦于不知从哪里开始。
不妨,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芳纶纸在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吧。
01 神奇的芳纶纸
这张纸的全名,叫聚芳酰胺纤维纸。
简称:芳纶纸。
虽然叫“纸”,但它跟我们平时见到的“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般的纸,就是把纸浆稀释后,铺到造纸机上脱水烘干,然后就可以成品了。
而芳纶纸的原料,不是简单的纸浆,而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
它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的优良性能。
简单说,就是这种材料,跟纸一样轻薄,却比钢丝还坚硬5-6倍,韧性也比钢丝高出2倍。
在560度的高温下,不分解,不融化。
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抗老化性能,生命周期也相当长。
难怪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率先研制出了芳纶纤维并产业化后,就把它当成了宝。
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芳纶纤维又逐渐从军用过渡到了民用。
像什么化工厂、石灰厂、火电厂、高温烟道和热空气过滤……都有芳纶纸的身影。
尤其在航空航天领域,航天器每减少1千克重量,就能节省3000万的成本。
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品质优秀的芳纶纸身上。
于是有人调侃说,现在的“纸”都能造火箭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张“芳纶纸”,就是现代大国工程“钢筋混凝土”中的那根“钢筋”!
很快,日本三菱公司也攻破了芳纶纸技术,实现了商用。
于是,芳纶纸的产销,就这样长期被美国、日本这样的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着。
而想要“后起直追”的我们,刚要起步,却赫然发现,自己落后得太远了!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芳纶纸技术已然成为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
无奈之下,就只能忍气吞声地花着大价钱,用着低级货,受制于人,看人眼色。
只有自己有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难道真的要被这一张纸难住吗?
可事实上,一旦干起来才发现:难度真心不小!
02 第一代造纸女神,张美云
说起芳纶纸,就不得不提到陕西科技大学的张美云。
她1957年出生于山西临猗。
从小聪慧好学的张美云,尤其对“造纸”这件事,有着异于同龄人的兴趣与热情。
1978年,张美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工程系。
随后,又留校攻读硕士,并考入天津科技大学进修博士。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美云,得到很多知名外企的青睐,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
但张博士深知,与几十万年薪相比,祖国的现代化发展更需要自己。
于是,她抵挡住了高薪的诱惑,选择留在学校,继续在新型纸张的研发上,努力钻研。
1982年,张美云正式留任陕西科技大学教师。
在陕大,她可是出了名的“胆子大”!
一接过教鞭,张美云不仅大刀阔斧地删减了很多落后的教案,还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改进思路,将整个教学体系由内而外做了优化提升。
同时,还参与修订了《加工纸与特种纸》等多本教材。
很快,张美云就从教师、副处长、副主任、学院院长……一路升任到了副校长。
然而,就在张美云一心扑在造纸的教学与研究上时,天有不测风云。
2015年5月,由于高校试点改革,张美云被任免了副校长一职。
这时的张教授,已经年近60,其实也快到退休的年龄了。
然而,一想到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造纸技术”,就要这么被迫中断,张美云的心,像针扎一样。
她还依稀记得,自己怀孕4、5个月的时候,看到实验室里的研究生,大都只会理论研究,对现实中的生产过程毫无概念。
然后她就狠了狠心,联系当地的造纸厂,带上几十个学生,去补充实践经验。
白天,张美云脚不沾地地穿梭在大小造纸车间;
晚上,就和同行的十几个姑娘挤在大通铺上休息。
“我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要把芳纶纸研究出来吗?”
想到这里,张美云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院领导的劝说,坚持不下战斗一线,发誓一定要把我国制浆造纸的短板,弥补上!
可毕竟岁月不饶人。
就在张美云第三次带领“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团队”,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时,由于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她的耳朵,突然什么都听不见了。
所有人都劝她先休息休息,把身体养好了再说。
可张美云却说:
“现在正是项目的关键时期,不能因为我掉了链子。”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
在张美云的坚持下,第三次项目申报,顺利通过!
来不及兴奋庆祝,张美云转身就投入到新的研发工作中,一刻都不愿意耽搁。
就这样,多年长期伏案的工作,让张美云的脊椎出了问题。
甚至到后来,她连简单的弯腰动作,做起来都非常吃力。
可老天对她的考验,还没有结束。
有一次,因为连续熬夜,张美云的右眼突然失明。
虽然被紧急送到了医院诊治,但经过2个月的治疗,视力依旧没能恢复。
再想没日没夜地搞研究,几乎已经成为了不可能的事。
然而,此时的张美云已经成为国内特种纸领域的顶尖人才。
在国际工程与材料相关的权威刊物上,张美云发表过200余篇学术论文。
同时,享有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等含金量十足的诸多荣誉。
这一切,与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沉下心,俯下身”,低调做事不张扬的努力,密不可分。
可是,中国自己的芳纶纸,又该从哪里突围呢?
03 第二代造纸天团,胡健团队
2018年3月22日,《科技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华南理工大学胡健教授团队,一“纸”卖出6684万!
一时间,引起哗然!
没错,这张纸,正是即将诞生在中国的芳纶纸。
所以,胡健和他的团队,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又为何要高价卖出呢?
原来,早在2007年的时候,胡健教授就关注到了芳纶纸的相关报道。
尤其在了解到,美国、日本对我们的进口态度时,他当即立下豪言:
我一定要打破封锁,让祖国拥有最先进的芳纶纸制造技术!
说到就要做到。
正值壮年的胡健教授,一声号召,组建起了一支精英团队。同时,他还把自己的想法,报告给了华南理工大学。
很快,他便得到了校方的全力支持!
胡健教授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快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让我们用上国产的芳纶纸。
所以,研发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尽快上马“产业化”,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生产。
于是,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胡健教授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展开了实验。
2009年,他以“军工配套项目”的名义,正式开始了芳纶纸的研制。
到了2012年,由胡健教授牵头的,与“纸”有关的项目,竟达5个之多。
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芳纶纸项目的研究中,不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
就这样,在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地努力下,一个个关键难题得到了解决。
所有人,似乎都已经遥遥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让胡健非常纠结的“机会”。
之前,胡健使用的研究仪器、费用,全都是由华南理工大学支持提供的。
他甚至说过:“如果没有华南理工大学,就不会有这项技术的诞生。”
但是,毕竟学校的财力有限,要想真正商用,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还是非常困难的。
就在这时,央企中车集团,出现了。
其实在很早,中车集团就注意到了胡健团队的研究。
2014年,他们主动联系到胡健教授,商谈技术转化的事情。
收到中车的邀请,胡健教授反而失眠了。
一方面,有了企业的支持,自己的技术一旦成熟,就可以马上投入生产,是好事;
但另一方面,这个项目并不属于自己,一直以来是学校出资出力撑起来的。
如今要和中车集团合作,校方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如果能成功商用,三方合作又该如何实现?
在科研上从来不含糊的胡健,面对这个问题,陷入了迷茫。
思来想去,他决定先找当时的华南理工副校长章熙春汇报下。
可谁知,对方听罢,立刻给了胡教授一颗定心丸:
“中车集团的这次技术转化机会非常难得,你就带着团队放手去做吧!”
“从无到有,这注定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就由你们来开开路,先放个头炮,看看响不响。”
就这样,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多次商讨,最终决定:
中车集团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同设立公司。
华南理工胡健教授及其团队,凭借芳纶纸的相关技术入股25%,作价6684万元。
这就是本段开头,《科技日报》报道中的数字来历。
也就是说,这6684万,并不是胡健团队真实到手的资金。
而是在公司今后的发展中,会随时起伏上下的股权。
当初,中车集团代表在听到对方要求以“技术入股”时,竟一时惊讶地合不上嘴巴:
“难道大学老师不要钱的吗?”
毕竟,谁都懂得“落袋为安”的道理。
持股收益即使能够变现,也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周期,况且还有相当高的风险。
但是胡健教授的解释是:
这项技术是我们所有人的全部心血,国内没有人比自己更懂得这项技术。只有全程参与跟踪,才能尽最大努力保证技术不会半途夭折,从而给国家和自己一个彻底的交代!
就这样,2016年,华南理工、胡健团队与中车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合同。
04 划时代的突破
不得不承认,中车集团的眼光是智慧的。
合作的第三年,胡健教授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突破。
我国彻底突破了芳纶纸技术,成为了世界上第3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胡健团队直接跳过了杜邦公司的前两代芳纶纸技术,直接搞出了与第三代芳纶纸不相上下的产品!
美国人对我们的技术封锁,瞬间瓦解!
当年,我们自主生产的芳纶纸,就取得了投资5亿,年产值10亿的巨大成就。
为了表示鼓励,华南理工大学将80%的股份奖励,都如数交给了胡健团队。
技术即财富!在胡健团队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而他本人却对这笔巨额奖金看得很淡:
“在别人看来,这是科研工作者以成果致富的典型,但对我们团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欣慰。”
而从胡健的成功中,我们又能学到哪些有用的经验呢?
05 如果是你,该怎么做?
古今中外,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利润回报,都会经历一个S形的曲线。
从最早期的“风险高、回报低”逐渐过渡到“风险低、回报高”的成熟期。
如果在这个时候,再花一点钱添一把火,创新回报收益就能获得指数级增长。
你看,胡健团队对芳纶纸的研发过程,就恰恰符合这个规律。
早期,风险大,收益低,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等到技术日趋成熟,中车集团果断入场,助推了一把。
最终将国产芳纶纸推向了市场。
也许你会问:这是不是是中国特色呢?
事实上,谷歌的算法,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最早也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
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国家的资本,都很少在技术成熟期之前入场。
所以,如果你刚好也想通过研发出某个新技术,实现财务自由。
在最早期,就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资本市场。
而是应该去寻求“更加无私”的资源帮助。
换句话说:资金+政策,是技术转化生产力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当然,芳纶纸的诞生,既离不开最终让国产芳纶纸成为现实的胡健团队,也更离不开为芳纶纸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像张美云一样的默默付出者。
只要心存理想,就一定会拨云见日!
关于芳纶纸和它背后的科研工作者,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