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律诗学习中,仅仅熟悉了格律诗的几个标准句式是远远不够的。一句诗中出现不合常规的诗句是为拗句,那就需要设法补救,称为拗救。现以王维的《观猎》举例来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在尾联中,出句平仄应为“平平平仄仄”,却被作者写成了“平平仄平仄”,应平处用了仄,因此第四字应仄处用平补救,这叫本句自救。而“平平仄平仄”作为“平平平仄仄”的变体,已经被看作标准律句广为使用了。我最近在听方笑一老师品读诗词时,他常用黄庭坚的一句诗作开场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一联出句的平仄就属于刚才说到的这种情况。
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应该用平而用了仄,就要在第五字补救,把第五字应仄而用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同理,五言中“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就要在第三字用平补救,变成“仄平平仄平”。来看一个例子,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大家注意看第六句和第七句,前面说的两种情况在这首诗中都出现了,并且第六句的“芜”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救。
我们就再说说拗救的另一个形式,对句相救。我们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标准平仄格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第五字“碧”属于应平用了仄,那就需要在对句相应位置用平补救,因此对句第五字应仄用了一个平声“天”字,变成了“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由于七言第三字对应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五字对应五言第三字,因此五言的拗救同样适用这个原理。比如杜甫的《促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首联中“何”救“甚”,颈联的“难”救“得”。大家也许会发现,为什么以上例子都是用平救仄,而不是用仄救平呢?因为那样会犯孤平。
孤平是怎么回事呢?孤平为律诗大忌,学界有两种主流看法。一种是以王力为代表的观点:韵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一种是以启功为代表的观点:两仄夹一平即犯孤平。现在一般认为只有仄平尾的韵句才可能出现犯孤平,仄尾句即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只能说是拗句。也就是说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式才有可能犯孤平。我们都听说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在这两个句式中,就不能不论了。
古人创造了阴阳的概念,并且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说法。阴阳于格律,平即是阳,仄即是阴,阴阳协调则音律谐美。平仄的作用正是为了诗诗作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产生天然的音乐美。
以上所说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到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朋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