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E11 说一下OFO带给我们的启示
欢迎大家收听PM网事,今天我们来反思一下小黄车OFO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期节目已经是PM网事第二季里第二次聊互联网行业的案例了,第一次我们聊的是百度的渡鸦,这一次,我们来聊OFO。
OFO事件爆发已经有了几个月的时间,之所以现在才来做这期节目,一方面是我本人不愿意跟风,另外还是想更多地了解一些OFO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有掌握了相对更多的信息,才可能给大家带来更加有价值的分析和总结。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我阅读了大概能有几十篇关于OFO的分析和报道,但很遗憾,这些分析和报道依然没有互联网行业项目管理的视角,事实上,在OFO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在互联网行业项目管理的角度总结出一堆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绝对是OFO的核心问题,还是那句话,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刷存在感、不是为了当事后诸葛亮,更不是要对创业者指手画脚,而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前一段时间,马化腾、李学凌等业界大佬都已经陆续提出:OFO的问题在于一票否决权,另外也有人总结原因是资本对于OFO的创始人戴威的失控。我相信,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一定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我今天将试着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结论。
考虑到大家对于OFO事件应该已经比较了解,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详细介绍OFO事件的整体背景了,只说几个关键的里程碑节点,更多的背景信息,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OFO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里程碑大致如下:
2014年,戴威创立OFO,获得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从此拉开了多达十几轮的融资记录。
2016年,OFO陆续得到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滴滴出行、顺为资本等多个投资方的多次投资。
2016年,OFO开始在全国范围大幅度扩张,补贴大战逐渐拉开序幕。
2017年,滴滴出行、蚂蚁金服、阿里巴巴陆续投资OFO。滴滴出行开始向OFO派驻高管团队,最终,这支高管团队被OFO强制驱逐。另外,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限制共享单车投放的政策。
2018年,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继续投资OFO。OFO陆续爆出裁员、拖欠供应商货款、退押金难等问题,OFO的CEO戴威被政府限制高消费行为,政府开始提出共享单车的押金需要监管,OFO也开始陆续退还用户的押金。
OFO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里程碑节点就说这么多。
我们知道,一般来讲,一个企业需要做到市场份额的前三位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成果,而对于OFO,早已将目标调整为行业第一,所以才有了和摩拜的激烈竞争。站在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OFO从创立开始,直到获得行业第一,最终上市的全过程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项目群,但本期节目的重点内容不是项目群管理,所以我们就把这个过程看做是一个单项目,站在单项目的角度来总结OFO会更加聚焦。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我初步总结了一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OFO至少在3个方面出了重大的问题,分别是:利益相关方的引导、商业方案和风险管理。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重大问题:利益相关方的引导。做项目管理的人都知道,在项目中,不管怎么形容利益相关方的引导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在OFO项目中,OFO的CEO戴威可以看做是项目的发起方,而投资人则是整个项目的投资方,在OFO项目中,我们居然看到了项目的发起方和投资方开战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从2014年OFO创立一直到2018年,OFO先后经历了十几轮融资,涉及到的投资机构粗略算来也有20家左右,之前的投资机构就不提了,只提OFO最后的两个最重要的投资方吧,一个是滴滴,一个是蚂蚁金服。
2017年,滴滴提出收购OFO,双方一拍即合,滴滴给OFO派驻了高管团队,就在滴滴的高管团队逐渐开始在OFO深入工作的时候,戴威赶走了滴滴派驻的高管团队,滴滴后来一怒之下收购了小蓝单车,并以小蓝单车为范本做了青桔单车,和OFO开打。同样是在2017年,在蚂蚁金服投资OFO后,OFO上线了微信小程序,在蚂蚁金服和OFO交涉只保留支付宝作为支付入口失败之后,阿里投资了哈罗单车。就此,OFO被自己的两个最重要的投资方围剿。换而言之,项目的发起方和最重要的投资方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危险。
在OFO项目中,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就是政府。可以说,政府对于创业能否成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举例来说,有的共享单车企业在某地投放了单车后,当天所有的单车就被城管全部没收。当然,对于OFO来说,最大的影响在于2017年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限制共享单车投放的政策,这个政策对于包括OFO、摩拜在内的共享单车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我在想,如果OFO强化对于政府这样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的引导和沟通,并不断分析和反馈政府的需求,从而在商业方案和项目计划上不断优化和调整,OFO项目的局面可能不至于如此难看。
利益相关方的引导这个问题我们就说到这里,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毫无疑问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说的更直白一些,OFO的项目经理可能并不称职。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重大问题:商业方案的问题。
商业方案可以说是一个项目的重中之重,在OFO项目的初期,相关各方需要把商业模式、业务目标、产品特性、运营需求、预估成本、期望收益等基本问题弄清楚,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项目计划才可能有的放矢。当然,因为项目的特性就是多变,这一点和互联网是非常吻合的,所以商业方案就必然需要在OFO项目一开始就完成制定和评审,在确定可行之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市场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并最终实现业务目标。
我们先来说说商业模式吧,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天才的设计,有人说是先天不足,不管真相到底是什么,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我们来看看共享单车的盈利点吧,已经明确的赢利点总共有3个:
第一个:押金,通过押金的方式进行金融运作,从而获得收益。
第二个:广告,通过车身广告获得收入。
第三个:骑行收入,每次骑行时用户都会支付几毛钱或者是更多的费用。
我们通过简单分析这3个赢利点就会发现,真正给力的收入来源其实就是前两个,那就是押金和广告,骑行的收入只能摊掉一小部分成本,而押金和广告也没有那么容易变现。换句话讲,OFO项目的商业模式本身并不稳固。
我们再来看OFO的产品特性和运营需求,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控制成本,小黄车,尤其是初期的小黄车采用了机械锁、无定位芯片、通用化配件的设计,通过和供应商的谈判,这些设计确实有效地控制了单车的生产成本,但是却给小黄车的运营,也给戴威带来了麻烦。
我们知道,在传统行业的项目管理里面,普遍的做法是重视开发、轻视运营,所以在传统的软件项目里,运营的需求是普遍不会得到重视的,甚至于运营方也一般不会提太多的需求,但是在互联网行业,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品的开发只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运营的环节才是大头。所以,对于互联网行业的项目管理,运营需求是绝对需要重视的,我一直在说互联网行业的项目管理和传统行业是有显著差别的,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差别。
话题兜回来,我们刚才提到了小黄车采用了机械锁、无定位芯片、通用化配件的设计,这样的设计给运营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呢?我们来看看:
第一,因为是机械锁、无定位芯片,所以造成了单车容易整车丢失的问题。
第二,因为是机械锁,密码容易获得,所以骑行的收入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第三,因为没有定位芯片,只能依赖APP,所以一部分单车的真实位置无法判定,容易出现APP显示有车,但事实上没有车,或者在某个位置,单车已经堆积如山,但却没人知道的情况,给单车的调度、用户的骑行、收入的获得带来了障碍。
第四,因为采用了通用化配件的设计,也就是说OFO车身上的配件拆下来后可以装在别的自行车上,所以会有人从单车上拆卸零配件,这就导致了单车的故障率增加。
综合以上问题,在运营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运营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两眼一抹黑,他甚至于不知道有多少单车是可以正常骑行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不止一次说过互联网的管理风格就是6个字:快速简单粗暴,OFO的做法把这6个字体现到了极致,那就是不断地投放新车。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在大街上看到堆积如山的小黄车,这种做法直接带来了下面3个问题:
第一:对于资本的依赖持续增加。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OFO本身是不愿意资本过多介入的,因为OFO想要更多地体现自己对于OFO项目的控制,但是不断地投放新车这种做法彻底打破了计划,使得OFO不得不持续地依赖资本,对于投资方这样一个关键的利益相关方提出的需求,难以做到拒绝。
第二:堆积如山的小黄车带来了额外的运营成本,在最近披露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OFO项目拖欠了物流供应商的费用,这里面主要是单车的运输和存储服务。
第三:严重供过于求的单车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促使政府出台了限制共享单车投放的政策。这是一个毁灭性的问题,这个政策的出台,直接宣告了共享单车这一创新方向的终点,共享单车从此迎来了自己的天花板。
说实话,当我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彻底无语了,就这样一个自相矛盾、有着明显漏洞的商业方案到底是如何通过项目评审的?OFO项目的项目经理是不是在给所有人挖坑呢?
刚才我们说了三大问题中的两个问题,那就是利益相关方的引导和商业方案,下面我们来说最后一个问题: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一直都很重视对于风险的管理,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对于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的意愿相对是不错的,而互联网行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管理意愿要薄弱的多。
在聊利益相关方的引导这一话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到了政府这一个话题,我真的怀疑,在OFO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把政府这一个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识别出来,经验告诉我们,遗漏的利益相关方是项目的一个重大的风险点。如果从一开始就识别出政府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利益相关方,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识别出以下两个重大的风险:一个是大量的单车投放对于社会的影响,二是押金的使用是否涉及违规或者是违法。
在这里我们就只说押金的问题吧。
我们都知道,项目管理通行的做法是在项目处于启动或者是启动前的评估阶段里去判定整个项目是否有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质量标准等等,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就已经提到过作为PM需要考虑合规的问题,也提到过互联网组织自带颠覆和变革的属性,所以有些地方是在踩法律和道德的红线,对于押金的定义其实是很明确的,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在明确商业方案的过程里面,一旦发现押金是核心盈利模式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和法务、财务等团队沟通、评估是否存在相应的风险,如果判定有风险,作为项目经理,要么需要去协同各方完善商业方案,要么就需要去和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引导并制定出风险应对的策略和计划。
因为我的信息来源全部来自于媒体的报道,我不知道在OFO项目里是否有这样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但从结果来看,这个过程要么没有,要么有,但是没有起到作用。OFO项目的项目经理,可能存在着严重的疏漏。
我们来总结一下OFO项目对于社会的影响吧,毫无疑问OFO项目现在还没有结束,这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因为信息源不够全面和深入,甚至于这个总结可能也只是流于表面。
OFO项目目前的投资额据报道已经有了200亿,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在给公众带来短途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和就业,当然,OFO项目的产品和服务从一定程度上也给公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不便,不仅摧毁了一部分自行车生产企业,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也同时终结了互联网的一个细分领域的长远发展。
在本期节目的一开始我就提到,马化腾、李学凌等业界大佬认为OFO的问题在于一票否决权,这个结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站在互联网项目管理的角度,我的结论大家已经了解。我们再来说说另一种观点,那就是有人总结OFO的问题是资本对于戴威的失控。从某个角度来说,我认同这个观点,但我更关心的其实是原因,那就是为什么资本对于戴威会失控。
根据媒体的报道,戴威是一个非常自信、强调自我的创业者,而且因为戴威本人并没有很多的社会工作经验,所以他的性格特征和管理理念是比较特别的。我在想,拥有这样一个性格特征、管理理念和工作背景的创业者是如何可以拿到这么多轮投资的?投资人投资一个项目,是只看项目的发展前景吗?创业者的工作背景和性格特征是不是也应该成为重点评估的内容呢?我一直认为,一个互联网投资项目,从一开始的萌芽状态到经过多轮融资直至上市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过程。就我的工作经历来看,作为一个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在分析和评估一个项目的时候,不仅要看项目自身可以实现的价值,同时也要看有没有一个可以胜任的项目经理,如果项目很好但没有合适的项目经理可以驾驭,那再好的项目也是白搭,所以连一个只涉及几十万金额的小项目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什么对于动辄几千万、上亿资金投入的项目都可以被投资人忽略呢?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真心建议投资人在评估创业者的时候,要看看创业团队到底有没有足够的项目管理能力,或许这样一个评估标准会给项目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段经历,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互联网初创团队的CEO,因为我看他比较年轻,应该还不到30岁,所以当时就和他聊了一段项目管理还有创业者的性格特征和工作经历对于创业团队的影响这两个话题,聊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聊完之后,我可以感觉到他没有浪费这一个小时。那个时候,互联网行业充斥着项目管理无用论这样一个观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观点的声音越来越小,结合OFO项目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如果有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介入,并且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话,OFO项目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状态,或许OFO团队可以实现自己的初心、或许投资人的投资不会打水漂、再或者,共享单车这一个细分领域可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OFO项目还有机会成功交付,希望互联网行业的项目管理者们可以帮助我们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这里祝戴威和OFO团队好运!
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