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只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里主要讲在为人处事中,对自己,对他人,怎么样才能够更好?
6.3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不会乱发脾气,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我也没听说还有其他好学的人。”
【解读】
第五篇谈论察人的结论就是好学,好学的表现也就是见其过而改之。颜回不迁怒是从自身找原因,不二过是改正的很好。
那这里放在中庸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说中庸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那对自己而言,怎么样是最好的呢?也就是像颜回这样了吧。
6.4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fǔ)。”请益。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yì)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为子华的母亲申领补助的米。孔子说:“给六斗。”冉子要求再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两斗。”冉子却领取了足足五秉共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坐着豪华的马车,穿着华贵的衣服。就我所知:君子真正要帮助的是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为富有的人锦上添花。”
【解读】
为人处事经常会有要帮助他人的情况,那这里孔子就给出一个原则,就是周急不继富。
6.5
【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
原思给孔子当总管的时候,孔子给他一大批谷米,他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了,你可以拿去周济那些乡亲们啊。”
【解读】
孔子的这个教诲很深刻,我多给你粮食,你接受了再分给邻里,这就是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对他人而言,产生的帮助益处更大。
6.6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
孔子评论仲弓,说:“耕牛之犊长着红色的毛和端正的角(多么适合用来祭祀啊)。虽然人们不想将它用于祭祀,可那些山川之神会舍得遗弃他吗?”
【解读】
这里孔子说耕牛幼崽的角很好,但不被用祭祀,天地却不会舍弃它。在这里鼓励冉雍要客观的看待自己,只要有才华,即便出身不好、时运不济,也一定会有实践价值的时候。
6.7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回啊,他的心行能三个月不违背仁的要求,其余的人不过偶尔能做到仁而已。”
【解读】
做到仁本身就是做到了中庸。而这一章则是讲在为人处事中,长久的做到仁很不容易,凸显了中庸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