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今汤汤 何人曾负艰
——南水北调利在千秋 调研宣讲团
作为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国土整治的关键性工程,对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广大地区、黄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成为许多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从表面上看,南水北调工程帮助北方绝大多数缺水地区解决了缺水问题,实现了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然而在如此宏伟的工程背后,隐藏的却是无数人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的牺牲。此时正值河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借此机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南水北调 利在千秋 调研宣讲团”实践队于6月29日在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城市开展以调研、宣传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艰辛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28日晚上8点,实践队全体队员加入到线上会议中,实践队队长总结了今天的调研情况,提出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出现的几类问题并分配了明天的大概任务,6月29日上午8点,队员们开始下乡实践。队员们先是了解了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进入居民家中宣传。其中队员们重点强调的故事叫做“改道的人生:为‘南水北调’三年此迁徙的老移民。75岁的何肇胜老人曾为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前后三次搬离故土。从南阳淅川移至青海到湖北荆门最后搬到新乡辉县移民新村。在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砂砾遍地,荒无人烟;在湖北大柴湖境内,何肇胜老人看到的是一望无际遮天蔽日的芦苇荡、泥水横流的沼泽地。在听过这些感人的故事之后,居民们都深表钦佩,同时对南水北调工程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在进入居民家中宣传时,一位老人的经历让实践队队员们感触颇深。这位老爷爷曾经就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而移民至此。在得知实践队队员们的来意后,老人很是激动的说起了自己一家人的往事。老爷爷说道,1965年因为丹江口大坝建设,他们一家从世代居住的均州迁到了宜城,祖坟也被淹在水下,说到这里,老爷爷双眼通红,实践队队员们的心里也都很沉重。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居民们都不得不离开自己生活很久的地方,搬到新的地方,他们还要重新努力习惯新的气候和新的风俗民情。老爷爷还提到,在到了宜城以后,当地是水田而老家却是旱地,家里人都干不惯农活。最让老爷爷伤心的是,当老爷爷在同意搬迁配合政府工作时,村里人都认为他是拿了好处才带头搬迁,都不待见他,连家里人也不支持他,此时,老爷爷的眼眶里已有泪花涌现。但为了国家大事,老爷爷还是带头移民,虽然心里很委屈,但老爷爷说:“一想到北京人天津人喝的水有自己的贡献,心里还是很自豪的”这让实践队队员们对老爷爷肃然起敬,是啊,正是因为有许多如同老爷爷一样的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今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今日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队员们总结了今天的实践内容,并将今天实践的照片以及自己写下的心得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网络媒体平台分享给大家,获得了亲朋好友的广泛认可,这也让队员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
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锻炼了队员们融入社会的能力,使实践队队员们在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社会实践方式等方面都获得了提升。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在南水北调这项浩大的工程背后,有无数的人民百姓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和学习!
(实践队队员查询南水北调移民故事)
(实践队队员给居民宣讲南水北调背后艰辛故事)
(老爷爷在和实践队队员讲述自己的移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