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里的老人配了一台智能音箱,他们很快就上手,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问时间和闹钟功能。不要以为退休老人时间一大把就不在乎时间,他们很需要随时随地确定今天是周几、现在是初几、下午到晚上还剩几个小时。严格遵守,接近于小学课本里面读到的科学家。如果拿一杯水,规定在三十分钟内喝下,他们绝对不会三分钟就喝光,而是匀速地慢慢饮用。在时间上的遵守规定,换取仪式上的安全感,交换了健康的感觉。然后,就活得真的挺健康的。这样的作息如果和年轻人的自由散漫拼接在一起,就会有爆炸的作用。网络上的舆论阵地都是站在为儿女考虑这边的,觉得一年到头,总算有个睡到自然醒的机会,没到六点,就被妈妈谎称已经到了九点,从而顺利打破。即便不是以唤醒的名义,走来走去、拖地刷碗、挪动桌椅板凳,每一秒的声响都特别有针对性。只有穿好衣服、洗漱干净、刮了胡子,一脸精神地站在他们面前,还会迎来客套的招呼:哟、这么早就醒了,怎么不多睡会?为了不吵到你,我电视都没开。
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天也就有两次十一点二十的机会。晚上睡前一回顾,今天怎么好像看了四五次十一点二十的?
对四比较敏感的我,每次一看表就是十四分、四十分、不敢做更多的联想,偏偏要硬盯着时钟,等它把时钟调拨到十五分,五十分,才肯转头,认定自己看的时间是比较讨喜的。
看时间的工具早就不限于手表了,两大占有率分别被手机的壁纸屏幕和电脑的右下角所占据。
是不是越随意地确定时间的方式,就预示着对当下时间的不在乎。看一眼,不往心里去,只是判断几个趋势,到没到午饭时间、到没到下班时间?是不是真的该睡了。
身体上每分每秒感受最深是时刻有三块。
一、跑步机上跑到最后五分钟的时候,每三步是一秒的时候,大脑里面可以清楚地读数。
二、餐厅里点了菜之后,五分钟之后的等待时间,会被放大很多倍,在之间虽说可刷手机、聊天、发呆,但对上菜时间的忍耐度从来都是很苛刻的。外卖会好些,至少当下的环境是在工作或者是在家里,可以抛开氛围去投入其他,直到骑手的到来,但是三十分钟后的等待期,也是比较煎熬。
三、手机相机咔嚓一下之后,想最快速度看到最新拍摄的脸,很容易觉得不满意。
前几天买了个简单的烤箱,计时器是卡塔卡塔那种最原始的,就是港产电影里面用的老实炸弹上面摆一个闹钟那种款式。每一秒的卡塔声都揪心,也不能不管。好想调静音。正是这样的无缝骚扰,让我那几分钟的烤箱时间,变得记忆犹新,做到每一件事情,都开始浓缩了。竟然出现了读书时候精神注意力。只是经历过之后,就很难主动开启,还是伴随着痛苦的。每次再烤点什么的时候,就赶紧跑到另外一个房间躲起来。
遗忘时间,比利用时间,要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