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可惜水平有限,遇到长篇的引用,佶屈聱牙的古文也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如此走马观花般的读书也才刚刚看完了全书的十之七八,实在不敢说对这本经典有什么看法,姑且先和大家分享下我读书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故事吧,希望以后能够再好好重读这本书,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好好读读英文原著The Gay Genius,到时候再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苏轼一词在中国文人史上的地位我想毋须多言,他在诗、书、画、文、词等方面都已臻化境,但林语堂先生却好似嫌这还不够。因此在本书中感觉苏轼已经是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象征和寄托,有点似妖近神的感觉。作者为此更是把王安石给踩进了尘土里,来衬托云端的苏轼。对王安石我了解的不多,也就不妄加点评了,今天只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小故事吧。
苏东坡有一篇小短文《书临皋亭》: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乍一看白云在左,清江在右,酒醉饭饱,甚是惬意。可是当时苏轼却是刚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被贬黄州,生活困顿,寄住在江边的一个小驿站之中。而临皋亭更不见得有何值得夸耀的地方,只是江边的一个简陋小房子,可是我觉得书中有句话写得很好:
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心中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诗人总能观察到常人不易察觉的美好,这小小的临皋亭也因为苏轼的生花妙笔从此青史留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希望即使身处磨难之中,我们依旧能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吧。
还有一件事是在苏轼从黄州调到汝州的过程中,苏轼在荆溪边上买了一栋很好的老宅子,花费甚巨,可是有一天听到一个老妇在哭,一问缘由,发现自己买的老房子原是老妪一生的居所,因为子孙不肖,不得不搬出熟悉的家园。苏轼听了当时就把房契当场烧毁,后来也并未要回买房的钱,结果导致他在迁官过程中全家在淮河边都没钱买吃的,忍饥挨饿,最后不得已停下寄住朋友家中的窘境。或许有人会从中取笑苏轼的冲动盲目,可我却看到了一颗诗人的赤子之心,或许只有这样纯洁坦荡的心灵才能写下那么多千古流传的佳作吧。
最后我想分享的一件事是一天退朝回家,苏轼在家中扪腹徐行,问众人腹中何物。有人答文章,有人答见识,他都不以为然。可是他最爱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时,他就捧腹大笑。我想苏轼是幸运的,虽然一肚子不合时宜,却还是有懂他的人时刻在身边陪伴。写到这里,我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就用苏轼写给朝云的挽联作结吧: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