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是拿起来就看么?要不然就边看边划线摘抄什么的?
在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我想可能首先得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书中总结了几个原因:消遣、获得资讯、 增进理解力、自我发现学习。
阅读消遣类的书籍,只要认识字和有这个兴趣,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易达成。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获得资讯成为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实际上,我们在获取这类资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我们原有的理解能力上的,刷微博,刷朋友圈,刷网页,几乎都不用动脑,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说的是什么,完全谈不上要去深入的思考。
因此,主动的阅读,就有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即提升我们原有的理解力。当我们看一本书觉得很吃力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我们原有的理解力没能和作者处在同一个层次,比如我在看这本书的期间就比较吃力,需要动用大量的脑力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这种类型的阅读,是需要我们凭借心智的力量,仔细玩味眼前的字句,努力提升自己理解力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思考。
认清了为什么要主动的阅读,那我们就可以好好的来学习下该如何真正的阅读一本书了。实际上,虽然看完了这本书,但我仍觉得由于投入的心力不够,理解的程度并不深刻,或许今后还会有重读此书的时刻,但不管怎样,现在还是尽力一试,看看自己究竟读懂了多少。
本书的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不多说了,这基本是我们在中小学期间完成的事。
检视阅读,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经常会采用的一种阅读方式,首先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在有想要发掘的东西,但是时间有限,比如,赶paper的时候。一种快速浏览阅读一本书的方式,作者将其比喻为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我们从糙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这个方式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常用,先看书名页、看看序,研究下目录,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个概括性的理解,然后挑出几个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最后再东翻翻西翻翻,扫一遍看有没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接着是粗浅的阅读方式,在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读完一遍再说,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考,在当初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基本上是用这样的方式开始我那些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专业课复习的,后来学韩语的时候,也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经验,说在初级的时候不要因为不懂就停下来反复学,而是一直跟着进度一直学中级、高级。我们在阅读难的书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企图了解每个字句。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进入下一阶段,很重要的分析阅读之前,作者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为什么我一看书就犯困?神回复:因为读书是梦开始的地方。诚然如是,我听到过很多人说,一看书就开始昏昏欲睡,我并没有这个困扰,但是也并不是说明我每次看书都能专心致志,我只是看书不会打瞌睡而已,但是也会常走神,比如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走神的时候。所以,首先,我们要主动的阅读,将精神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这样的基本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提出问题来,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一定要提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是什么?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分我有什么关系?
说实话,提问有时候比回答更难,因为我们想不出问题。提不出问题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该了解的内容基本一无所知。此外,作为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我们还应该试着做一些笔记,这可以让一本书真正的属于自己,而不是看过就忘记了。做笔记不是摘抄,我们要列得出书的结构,总结得出书的主要内容和精华,还有让自己有启发的部分,自己针对这些内容所进行的思考。最后,就是培养阅读的习惯了。我曾跟某个人做过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的约定,可惜的是,如今只能我自己来实现这个约定了。
那我们可以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了。
为了回答之前说过的提问,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就是要先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个分类,然后用最简单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再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说实话,这可不容易做到,我之前复习考研的时候就用的这个方法,但我是把一本书看了三遍以后,才能清楚的列出来的,不过是不翻开书本,全凭记忆列出来的,所以,这点以后看书的时候,仍然要做到,类似思维导图的方式。最后就是要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的这个部分,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我们需要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用自己的话来说”,是检测我们懂不懂一个句子的最佳方式,如果只能重复,而不能精确的用自己的话来说出同样的意思,那很可能,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了其中的意思: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构建出来。最后我们还得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而哪些是没解决的。说实话,这部分我看得很难,常常云里雾里的,不知其意,很难理解,因为他用的是英文的词义举例。
但我接着往下看了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的评论一本书。
这部分我看得非常的认真甚至有点激动,因为感觉这不仅是如何与一本书的作者沟通,而是可以广泛运用的沟通规则。而我正好近期在这方面遭受了很大的挫折。
从“沟通”(coumumucication)这个字来看,其字根是“共通”(comon),沟通是一个人努力想要跟别人分享他的知识、观点、判断与情绪,只有当双方对一些事情达成共识,譬如彼此对一些资讯或知识都有分享,沟通才算成功。以前学传播学的时候,学到过施拉姆的理论,交流会受到经验、经历、知识结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影响,重合的部分越多,相互传递的正确信息也就越多。回头去看,我遭受的沟通滑铁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和对方的性格和经历都完全不一样,所以观念差异也很大,很难认同对方的看法,但另一方面,因为沟通的方式方法也很成问题,结果让彼此很累,却毫无成效。这本书里面,作者告诉我们,除非你已经真正的读懂了这本书,否则不要轻易的批评;其次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我当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因为太过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过度争强好胜,严重打压了对方表达的欲望,想想就觉得很惭愧和懊悔;再有就是,在说出评论之前,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实际上,这两点我们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因为自己的主观情绪会带来很多固有的偏见。在我们批评之前,我们要坚持几个标准:能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或知识错误,或是不合逻辑,以及分析的理由是不完整的,要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否则各种断章取义或者是诡辩都是耍流氓。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
这也是我目前比较需要的一番阅读方式,因为我需要很认真的了解一个专业领域和话题。简单来说,首先是列出书目,然后阅读收集到的这些书籍。阅读的过程是,先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为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相关的章节,再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达成共识,建立起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作者应该都要能提供他们的回答。然后要界定主要的和次要的议题,将各个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出来,最后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还专门提供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实用型。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我们这是什么,“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实用型的作品是教我们如何去做想要做的事,或者认为应该做的事,即“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看这部分想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来了。那读实用型的书,肯定是要建立在我们赞同作者的观点,并决心依照他说说的采取行动了。
想象文学。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而这个经验会深深满足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我们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来的影响力,也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但同时,我们也是可以抓住主旨的,也就是情节。在我们说喜不喜欢一本文学作品之前,我们要真正努力过并欣赏作者才行。但越能明白指出作品带给我们喜悦的原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而会有更你同样品味的人会与你分享他们的观点。作者在这里有所一句话: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故事、戏剧与诗。目前我与作者达成共识的部分就是,一口气读完,just follow it, enjoy it.
历史书。这部分目前我没什么可说的,以前读的较少,但我打算开始涉猎了。
科学与数学。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我号称爱好科学,但其实我根本不懂,最多只能说是爱看科幻吧。最近读完的是《三体》,但,这是科幻小说,不是真的科学著作。科学著作,我读过吗?
哲学书。我常常思考类似“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等这类形而上的问题,但顶多是鸡汤的程度。哲学?我还远着呢。
社会科学。专业和兴趣关系,这方面的书还是读了一些。社会科学的书看起来算是好读的,因为但身为一个读者,要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投入看法,这就是个不容易的事了,要与作者达成共识,也不见得容易。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前几天刷知乎,刚好看到有个人提了这个问,其中有个答案列举了各种成功人士都有阅读习惯,而且强调了即使在今天,书依然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在这本书里,作者的观点是,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心智成长。这点上,我完全与作者达成了共识。我很喜欢的几本小说里,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偷书贼》里,主人公都在幼年的时候从阅读书籍了获得了极大的力量,我幼时爱上读书,也深觉书籍给了我另外一个世界。
杨绛先生有说过读书能令人精神愉悦,而且也是出于我们的心性需要。虽然一个东方,一个西方,我们这本书的作者也是同样的说法。
他认为,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他还提到,一本好书,是能跟我们一起成长的。
近来重读少年时代读过的书,发现居然读出了很多当时完全没有印象的东西和感悟。读书,确实也是和作者在交流,曾经不懂的,是因为受到经验、知识、阅历等等各方面的限制,只能看到文字和表象,并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年纪渐长,慢慢的开始能理解了。一本好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二十岁那年看的,跟三十岁的时候看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待得四十岁的时候来看,想必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只是年纪越大,看书也开始越挑剔了,实际上也有很多书是并不值得多看的。要把时间花费在美好的和喜欢的事物上。
不管怎样,无论读还是写,总是需要坚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