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之后,用三秒钟便扔掉脑子里的学了三年的高中知识。一下子一身轻松。拿到了手机,开始玩微信和朋友圈。一开始发发朋友圈,与认识我的人分享我遇到的趣事和心情。看到有人跟我点赞,我就很开心。或者有人评论,我也很乐意跟他们去讨论和开开玩笑之类的。起初觉得朋友圈真的是个好工具,记录生活的同时,还能增进友谊。好喜欢。
后来,朋友圈的小红点似乎有了魔力。我开始在意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少人点赞,谁点了赞谁没有点赞,也会暗自揣测为什么他/她没有点赞?慢慢的,我似乎被朋友圈,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同学们和朋友们的态度牵着鼻子走。每次发生一些趣事的时候,我总会想着要不要发个朋友圈呢?应该会有人给我点赞吧?可是如果很少人给我点赞,我就会很低落。我觉得这样的我,某种程度上似乎在用朋友圈来为自己的价值做评估,也在满足期盼别人对我的肯定的虚荣心。
再后来,朋友圈的评论也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我也更不是一个矫情造作的人。所以我觉得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此时,此地,此身与本心之所感所想。可是,我忽略了有些人的狭隘主义。你发美食图片跟大家分享一家不错的餐厅,有些人就会说什么“我在埋头学习,你却逍遥自在”“厉害了!啧啧啧”等等。这些评论都透露着眼红与嫉妒的不屑。又或者当我看到一些好的句子好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时候,就有人说:“哇,你怎么变得这么文艺了?”“这不是你平时的打开方式啊……”这些评论都是不解甚至是排挤你的嘲弄。
后来,我渐渐地从一些朋友口中或者和某些人聊天的过程中听到,她们觉得我变了。我心虽然有些波澜,但还是一笑而过。用“也许吧”来附和她们。
我知道我变了,因为我们开始了不同的朋友圈子,学着不一样的专业,在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的城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也跟以往不同了。我可不想我的大学四年仍然过着想高中三年那样约束压抑,只知道学习。我想改变,我要好好享受生活。所以,我知道我变了。只是有些人不能接受你变了。之前我埋头读书沉迷学习的时候,你们让我好好放松,现在我开始享受生活的时候,你们却一副我背叛了你们的态度,我甚是不解也有点心塞。
我也大方地承认,我变了。只是,可能没有变成你们能接受的样子。
朋友圈里的不一定都是真心朋友,有的只是点赞之交,有的只是萍水相逢,有的是利益关系。所以,后来,我明白了如果是真心朋友,不一定要考朋友圈来维系感情。而对于那些泛泛之交,也不需要分享太多,也不需要太过在意他们的看法。毕竟,萍水相逢,很快便相忘于江湖了。
可是,人的情感都是很复杂的。我虽然明白无需太多在意别人的看法,可是,我也有时候无法释怀。毕竟我们相识一场,交情或深或浅,有些评论还是会让我受伤。我曾跟闺蜜聊过这个话题,她也深表同感。她说她在朋友圈上发读书笔记的照片,她的舍友便会说:“你就是我朋友圈里一股泥石流。”我闺蜜很受伤,所以后来她就删了朋友圈。她后来推荐了我一个APP叫做种子习惯。这个APP是设定习惯,然后每次打卡的时候发点图片和文字。里面都是充满正能量和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陌生人。我也开始用这个软件。在那里我与那些人素未谋面,所知的不多于他的昵称和性别。可是,我们在那里,就因为不认识,有一种更加心安的感觉。我不需要去揣摩这则分享会不会给谁带来不好的感受,我们在这里的点赞不是为了适当地维系感情而机械地点赞,而是因为我真的喜欢你的这则分享,对你的文字深表同感或者有看法才会去评论。在陌生人中,我们没有利益关系,没有情感羁绊,没有所谓的礼尚往来。
因此,为了不撕破跟一些人微薄的交情的纸,我停了更新朋友圈,也设置了朋友圈权限,没有人可以看到我的朋友圈。可是,我还是认为,朋友圈是个见证许多可能性的空间。所以,我还是会看微信朋友圈,为喜欢的开心的事而点赞,为值得评论的评论。
人都会变,或慢或快,或大或小,没有谁能保证一成不变,只是在于,变的是什么,并且面对他人的改变时,你持着怎样的心理去接受或者评论。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更愿意向陌生人分享我的生活点滴?
大概就是从我一次次推心置腹,用真性情去坦诚相待却换来莫名的眼红和揶揄时开始。
有句话说得很好:他们都说你变了,可是他们从来没问过你经历了什么。
我不更新朋友圈不是因为我玻璃心,而是因为我珍视自己的真情与真心,不希望因一些人的狭隘它们成为饭桌谈资,如此廉价地被利用。我之所以还会看别人的朋友圈,不是因为你我之间交情所致,人情所为。而是因为,我认为分享,从来都不构成所谓的伤害。我也欣然接受别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