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最受推崇的一点是真实。不过剧中的事是假的:改稻为桑是假,内阁会议是假,连服装都不是真的。唯有一点全是真:人物是真的。
怎么算真?到了那一地步,做什么样的事,就是真。
张居正内阁会议上的反应是真,王用汲在部堂会议上是真,高拱、徐阶、严嵩个个真。
事情不是真的,但那些人要是遇到这些事,也一定会这么做。
在一部以真实为优点的电视剧中,该如何去评价海瑞?看懂了海瑞,也就明白了古典政治的追求。
海瑞·县令
中国的官,有些事说得做不得,有些事做得说不得,古今皆然。
海瑞这个县令也是如此。当他走上舞台,在省部级会议上顶撞何茂才、郑泌昌等,“为民做主”的时候,他口里说着《大明律》,借的却是太子举荐的势。
这时的海瑞还是个“勇往无前”的兵,尚未过河。他要“为民做主”,单单靠手上那绝对正确的《大明律》,显然镇不住底下的魑魅魍魉——太子的举荐和《大明律》,前者无人敢说却也无人敢抗,后者无人想做却也无人敢说。
海瑞对关系和规则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就说两个情节:
一、淳安县衙里海瑞初来乍到,包括田有禄在内的官员其实都收到了省里郑、何二人的指示。现实是田有禄等人只听上级的命令,海瑞就提出《大明律》是要他们对接下来的所做所为负责。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情况:如果田等人一定要按着郑、何做,就要被海瑞拉着一起承担接下来的责任。在田等人看来,海瑞是太子举荐的人,真的按照《大明律》,他们肯定会担责任,到时海瑞有人保,他们没人保。
站在田有禄等小吏的立场看,海瑞的做法很毒。责任是大家一起承担,海瑞有人保,家中老幼早已得到受照顾的承诺,说不定到最后也就是罢官回乡,但田有禄等人就是死罪。
《大明律》很对,但实际操作中,确实是有关系的罪轻,没关系的罪重。
二、在杭州奉旨查案的情节里,海瑞要一查到底,但最重要的问题其实不是案件,而是案件所带来的利益。主案的赵贞吉要把这些利益转化为是军饷,但这不能明说。大明律可没说查案查出的钱直接做军饷的,要走国家财政的程序。
但在筹集军饷上海瑞没什么责任?没军饷了,依大明律海瑞有什么要责罚的么?赵贞吉呢?要是奉旨查看上他们都没有责任,但赵贞吉还担着都督,要找他负责。
所以海瑞光明正大,但有些事情要真的照光明正大的路子走,就得把做事的人都扔进大牢里。这也是为什么赵贞吉最后说海瑞“以直搏名”。
其实在现实里,我们所能见到的也大多是“师爷”和“捕头”,海瑞的“县令”已经是一方百姓的“天”。但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连郑何二人这样的省部级大官,也觉得不过是个小人物,却不知道他们已是一方大员。
当海瑞手持着《大明律》压制底下的小吏,顶撞头上的长官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正不阿的“青天”,却感受不到海瑞的出现令官场上下产生的刺骨寒意,也很难感受到《大明律》的“正确性”。
过河卒子
《大明王朝1566》最大的矛盾明面上是嘉靖庞大的开销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然而暗地里却是日益扩大的官僚对于税收的侵蚀。
前者一眼便看的到,后者则极难体会,但没有了解后者,就很难理解嘉靖对严嵩的倚赖。
国库空虚使上层推行“改稻为桑”,政策却在施行过程中受到了抵制。然而国库空虚的问题被解决了——严党收集了盐税填补了国库。“盐税”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提起?而后却能靠它立马解决了问题?甚至还能从中贪一大笔。这实际上也是嘉靖恼怒的原因之一,严党垮台的根本之一——税收说到底还是在官吏的手上。
但海瑞不知道这些。
他已是过河卒子,是一往无前,“批肝胆”之人。于是众人朝贺新殿之时,他上了一道疏,一道《天下第一疏》。
值得玩味的是海瑞在这之后的表现。
堂官会审时,他用《大明律》直斥皇帝的代言人赵贞吉;在天牢与天子交谈时,却再也没有提及《大明律》,反而是如何做官,如何做人。
《大明律》和儒家的政治家
《大明王朝1566》中只表现了两个政治家——嘉靖和海瑞。
当海瑞祭出《大明律》的时候,便站在了“正确”的高地上,不管是内阁还是地方官吏,都无法指摘他。但事事都按《大明律》来做的话,显然是做不了事情。一如在“杭州奉旨查案”中,海瑞查到底又如何?前线急需的军饷他拿不出, 也不用担责任,现实中何者为重呢?但海瑞有《大明律》,结果做的事情只能模糊了事。
到了天牢,君臣对话中,海瑞又何曾用正义正确的《大明律》来规劝过嘉靖?没有。
只因《大明律》管的了臣民,管不了“君父”。
海瑞最终还只是劝嘉靖“体恤民力”,要“君臣共治”。
从这里其实就能看出,海瑞是个儒学培养出的政治家。他的所有政治纲领和提供的政治蓝图都是儒家经年提出的东西。这也是他能得到百官支持的原因。于是,面对百官时他举出《大明律》以彰显自己的正确性,面对“君父”时他举着苍生百姓以彰显自己的正义性。
人人都说海瑞是一把利剑,《大明律》又何尝不是他海瑞的一把利剑呢?
主张和实际操作——人物的真实
海瑞的政治主张其实是错的,即便电视剧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彰显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嘉靖为什么到死都不放海瑞出来?
封建社会晚期,中央集权制的日益完善和加深,是海瑞感受不到的。
经历过大议礼的嘉靖却已经深刻意识到文官集团的影响力至深,“君臣共治”已经无法成为平衡双方的政治蓝图——君权不重,则被文臣架空。
而百官的道德能否支撑运作也受到了质疑,毕竟皇城之下看着百姓倒毙大雪之中的不是皇帝,而是官吏。
从底层上来的海瑞何尝不知官吏的昏庸?但他受到的教育就只能提出“君皇为天下表率”。
嘉靖则不是,他何尝不知道底下的官吏如何?但他的表率能起什么作用?
这就是人物的真实性——人物的局限在于自身的经历和教育,在《大明王朝1566》中,没有人是完全自私和愚蠢的,却又在为毁灭自己添砖加瓦。
无所谓仁政,也无所谓贪君,欲能为其所为,这才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