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把我变成了一个闲人,突然而来的空闲时间,竟叫我不知如何是好。平常工作忙碌时,人每天按时起床吃饭睡觉,生活颇有规律性,但赋闲在家与父母呆在一起,却自然而然的消极堕落了起来。
其实关于自律,从来都是你需要自律。当我赋闲在家,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到了饭点去吃饭,吃完饭继续躺着,每天晚上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每天就是抱着手机看电影、看小说又或者在电脑上打游戏。短期内,还感觉不错,但时间一久,就不好了。首先是焦虑,看到大好时光都这样浪费了,30多岁,一事无成,郁闷无聊,再加上父母的唠叨,妹妹的日常努力,瞬间觉得自己很差劲的样子。其次,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心脏不舒服,驼背。一个好好的阳光大叔化身腐朽宅男。
人一孤独,连狗都懒得理你。 于是呼,为了寻找一些自己存在的证据,我结合自己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环境条件,特制定了新的自律计划。
一、社交促动学习,人的本质是群居型动物,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更多的与志同道合的人互动,才能找到更多的自律动力。
1.可视化法,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用彩色的笔写在便利贴上,能画些图画那更好,然后将其贴在书桌前自己每天都看的到的地方。
2.家人仪式,每天饭前由家人朗读一遍《朱子家训》,当然你也可以把它改编成适合自己家情况的家训。
以上两条都算社交互动的细分目录,本质都是通过互动来提高自律的动力。
二、把握节奏,把每天需要做的事,合理安排在不同时间段,使生活具有节奏感,就像跳一曲华尔滋,要想好看,音符的高低、长短都是很有规律的。
举一些例子。我经常早上起来就看书,一看一整天,可到下午的时候,就眼睛难受,身体疲倦,但又不知道还能去做什么,所以就会忍不住去打游戏,可打上几个小时,状态反而更差了,更没有心劲学习了。相反,如果我早晨起来就花几个小时去跑步,身体也运动了,眼睛也不困了,接下来一整天学习就都不会有太大压力了。
再比如晚上吃东西,有许多天,我一到晚上11点之后就饿了,于是就吃一大堆东西,因为吃的太多,晚上睡下后五脏六腑还在拼命工作,努力蕴化食物,食物产生了能量ATP又传导到大脑,导致大脑兴奋,然后~~,然后我就失眠了。继而导致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整天生活的节奏都被打乱了。所以后来我就给自己定了这样一条规则—晚上11点之前饿了可以吃东西,但11点之后饿了就不允许吃东西。当然影响失眠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强调节奏感或者说平衡感对自律的重要性。
三、好处坏处法,我们做一件事,因为知道它有好处做亦或者知道不做会有哪些后果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它还有另外一种叫法—衡量得失。
这里我提倡用笔去记录这些好处与坏处,依据我们自己的总结和理解,可以给每一件我们要做的事赋予意义。或者做错事时要记录后果,经历了哪些事情所以导致这个后果的,下次该如何改进,这就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可以说对目标意义的总结也是可以持续迭代的,我现在发觉,那些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和目标与当下的行动能清晰结合。
起来的事才能激发人最大的驱动力。
人生海海,坚持不懈很重要,不可半途而废。仅此纪念我那赋闲在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