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四年前曾说过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当时很年轻,总觉得自己日后身价过亿是理所当然的事,最多到三十岁就能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四年很快,已经只剩下最后两个月了,人们在一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总会有很多思考,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大学四年我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看着别人的答案满满都是羡慕,骑行川藏线,徒步祁连山,游遍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谈了10多次恋爱,赚了人生第一个100万,高数考试满分……
而我呢,主要学会的有:ppt的制作技巧,excel的使用技巧,熟练使用PS将表情包中“厉害了word哥”修改成“厉害了word儿”,除此之外已经很难想到有其他的了。
以前喜欢和别人聊一些很有格局的问题,比如滴滴出行和美团外卖等新鲜事物的盈利模式,互联网+和大数据未来10年将会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现在也不想这些了,只知道食堂的饭菜很难吃,商场里的东西大部分买不起,寝室乱七八糟放了一堆越来越拥挤。
每天也就靠刷刷新闻客户端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标题全是“惊!李晨爆范冰冰每天都要做两次,每次至少15分钟!”这种,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趁周围人不注意的时候点开,结果是面膜广告,很伤心。
想想古人更觉得伤心,杜牧在扬州十年,赢得青楼薄幸名,而我这四年九眼桥都没去过,大部分时间蜗居在寝室,偶尔会一时冲动想去个色达或者九寨沟,最后又不了了之。关于毕业旅行思考了很久,泰国、新加坡、日本或者大西北。最后又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放弃。
一旦理想和现实产生冲突,人们总会首先归结为环境的问题,学校太差,身边的人都在打游戏没有正能量,身边女生太少难以扩大交际圈,所以首先考虑的是改变环境,于是狠下心在大四考研,开始北漂的生活。想想未来几年每个月领着不到1000的工资,每天过着朝八晚十一的生活,衣服和鞋子都买不起,更别说房子了。很多人说读研这几年是人生最没有尊严的几年,都20多岁了,还不能靠自己过上温饱的生活,不能给心爱的人幸福。导致最后毕业的时候有公司给出个十来万的年薪就觉得是天价,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似的。
年轻的时候总有一种优越感,毕竟生活在大城市,凌晨五点的春熙路,节假日拥挤的地铁,旅游景点或者超大游乐园,动物园里的熊猫,甚至看个电影去KTV唱个歌都可以是发朋友圈的题材,这些都是小城市向往却难以企及的美好生活。可我们终究会不再年轻,终究还是难以逃避许多现实的问题。年龄增长的直接感受就是现在徒步上个30楼都有点气力不足,一旦熬夜第二天精神状态就会变差,吸两口霾都能引发口腔溃疡。
每次去太古里都听到别人谈论香奈儿、迪奥、纪梵希、Burberry等奢侈品,而我想了想自己的大宝SOD蜜和只售9块9的飘柔,默默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从此成了愤青,在微博都和别人一起骂土豪,拜金女,富二代,搞得自己跟醋罐子里长大似的。大肆批判那些使用苹果手机的人不爱国,又能熟练的说出众多安卓手机处理器型号如小米6搭载的高通骁龙835等,表明自己选择安卓不仅爱国而且明智,然而私底下暗暗发誓,等哪天凑够了7000块钱第一件事就是买个苹果手机。
以前去试衣服,觉得店员讲解了一个小时,如果不买心里过意不去,对不起别人的劳动成果,即便价格有点贵也要硬着头皮买下,现在很坦然告诉店员,我们是学生,很穷,打个五折就买,于是每次被店员赶出来,再也没有了想走又不好意思走的尴尬。以前去个大场合就觉得很虚,现在和同行的同学互相打气,强调自己985学生的属性,从此可以盲目自信的站在台上侃侃而谈。
以后还是可以就这么活下去,过得也不会太差,继续听民谣,弹吉他,玩狼人杀,再去学个素描,就可以发朋友圈说自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了,说不定还能骗几个涉世未深的大学少女。
但已经不想这样了。
社会的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优秀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培养的孩子也会更优秀,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做点什么?
却又不知道可以做什么。
还是得继续学习,科研,工作,生活,就像安慰自己时说的,马云王健林之所以成功大部分靠运气和背景,小部分靠实力,所以努力就好,能不能成功都交给命运。
以前喜欢读书,喜欢看张无忌光明顶排难解纷,少林寺萧峰睥睨中原,令狐冲因祸得福学会独孤九剑和吸星大法,想象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最近很少读书了,看的基本都是一些网络软文,《如何戒掉手机》《如何使用番茄学习法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工作,一周只需上班10小时》,虽然基本都是一些套路广告,但我还是有点庆幸,终于从试图改变世界到开始改变自己。
有人说过,人的一辈子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明知道有些事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全力以赴。
所以,很多梦想我还是会全力以赴,万一真实现了呢?
正是: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三胖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