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Bidens tripartita L.;Bidens tripartita L. var. tripartita(原变种);
别名:鬼叉、鬼针、鬼刺、夜叉头。
一年生草本。茎高20-150厘米,圆柱状或具钝棱而稍呈四方形,基部直径2-7毫米,无毛,绿色或带紫色,上部分枝或有时自基部分枝。
叶对生,下部的较小,不分裂,边缘具锯齿,通常于花期枯萎,中部叶具柄,柄长0.8-2.5厘米,有狭翅;叶片无毛或下面有极稀疏的小硬毛,长4-13厘米,长椭圆状披针形,不分裂(极少)或近基部浅裂成一对小裂片,通常3-5深裂,裂深几达中肋,两侧裂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3-7厘米,宽8-12毫米,顶生裂片较大,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厘米,两端渐狭,与侧生裂片边缘均具疏锯齿,上部叶较小,披针形,三裂或不分裂。
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及枝端,直径1-3厘米,高1-1.5厘米,具较长的花序梗。总苞盘状,外层苞片5-9枚,条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3.5厘米,先端钝,具缘毛,叶状,内层苞片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9毫米,膜质,褐色,有纵条纹,具透明或淡黄色的边缘;托片条状披针形,约与瘦果等长,背面有褐色条纹,边缘透明。
无舌状花,全为筒状两性花,花冠长4-5毫米,冠檐4裂。花药基部钝,顶端有椭圆形附器,花丝上部增宽。
瘦果扁,楔形或倒卵状楔形,长6-11毫米,宽2-3毫米,边缘有倒刺毛,顶端芒刺通常2枚,极少3-4枚,长2-4毫米,两侧有倒刺毛。
产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生于路边荒野及水边湿地。广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大洋洲东南部亦有少量分布。
全草入药,功效清热解毒。主治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肝炎、泌尿系感染、肺结核盗汗、闭经,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 (摘自《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