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为《56 up》,讲述了英国12个不同阶层人的大半辈子,屏幕从黑白到彩色,七年一次,从七岁始,一直持续到13年。节目里直白的剖析方式,很能激发观众的自省与思考。
一直觉得所谓的次元和维度确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小时候,对空间尤其着迷。当我迎来日出、迎来朝阳,一定有地域正在陷入黑暗;当我一天天迅速地拔高、成长,一定有人在迅疾地佝偻、苍老;当我不配合的凑合塞完碗里的饭菜,一定有人正饥渴难耐。这就是世界、大千世界,广袤的地球大大扩展了我们生命的广度,让形形色色的人生来点缀这同一片蓝天。
这份认知是抽象的、宏观的,大抵是我最原始的生命观。要知道,人的思考与反省需要契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机遇又转瞬即逝。《56 up》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很奇妙的巧合,现在我已经快步入了三七之年,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借点上,活得并不锋利,不想永远庸碌,生活却一直乏善可陈。看一看别人的人生,看一看别人有过的轻狂与挣扎,会逼着你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考量自己,来思考你生命的纵深。
我的观点与节目里有部分重叠,七岁看老并不十分值得相信,但背景与阶层确实存在,人生轨迹也一定是有迹可循。出身于上层阶级则意味着拥有更好的教育与资源;出身于中产阶级则意味着平顺的生活环境;出身于中下层则意味着你有更多必须经历的难题。这是真实存在的,你无法改变它,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价值,甚至可以说只是极其小的一部分。在《56 up》中我非常喜欢安德鲁,一个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公子。他七岁时说自己要进入威斯敏斯特公学,然后读牛津,三一学堂,事实上他也一直在“一帆风顺”的成长,很多人忿忿不平,将他推为精英教育的资本产物,甚至不遗余力的攻击。但冷静下来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种情感冲动,而叫人忽略了事实本身。安德鲁在21岁曾经有过自白:“在很多人眼里,我七岁就有了学术方向,最后也确实进入了这个领域,好像天生就拥有这些权利一样,这并不公平。事实上我也在熬夜拼命,读了大量的书才进入大学。我在寒暑假也得辛苦的打零工,自己养活自己,生活并不容易。”。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人们总是过分执着于阶级差距,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惫懒找看似合理的借口。
生活的本质其实远比你小时候所憧憬的要残酷的多,但是你会惊奇的发现,你总会活下来,无论以何种姿态。布鲁斯从小到大都是一样的温柔与善良;托尼长于伦敦东区,做了一辈子的小市民,却依然每天都过得饱满开心;尼尔出身于社会的中上层,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在不惑之年才找回体面。《56 up》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正确的生活观念。毫无疑问这一路上你会犯太多的错。不努力而辍学、染上毒瘾、出轨、离婚、忧郁。但生活始终在向前,遇到问题你得想尽办法去解决它,说好听点是为了诗与远方,为了你未尽的理想;说庸俗点是为了过下去,为了尊严,为了钱。其实人生哪里有艺术作品里那样的波澜壮阔,人生本是空白,很可能还带着刺,所有人都在走这一条路,却很容易咫尺天涯。一成不变是你,风花雪月也是你,这取决于你有没有直面困境的勇气与决心。
王小波先生说:“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想吃、想睡,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多贴切啊,我们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妙的青年时期,有朋友,有理想,可是生活不是和云朵一样轻飘飘,它的本质仍然沉重。今天你为理想摇旗呐喊,明天就可能会跌倒在路上,你还得即使爬起来,因为我们还有好多个七年,从垂髫到稽首,你得走下去,你得向上爬,加长你生命的纵深。人生其实也就是在这样坎坎坷坷的日常中,倏尔伟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