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打印店打印文件,正等待空隙,店主女儿拿着一朵小红花走过来,有些语句不清地跟我说:"haha,老思奖的。"我指着小红花一字一句纠正她:"花花,不是haha。老师,不是老思。"
女孩看着我,一脸认真地说:"haha,老思。"这时她妈妈有些不好意思:"这孩子去检查说没事,就是说话有些晚,过两年就好了。"
这个看上去已经5、6岁的女孩,为什么语言器官正常,说话却含糊不清呢?
一、"心理失语"是由于内心受到阻碍
蒙特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提到:孩子若在3岁或3岁半还没有出现语言爆发期,这便是一种"心理失语"症状。
孩子一般出生后就开始观察我们说话的发音和方式,他会默默地对我们语言进行无意识吸收。等他存储足够多的词汇量,便会在一定时期爆发出来,形成"语言爆发"现象。
全美知名育儿专家西尔斯博士指出:语言爆发现象一般会持续到2岁左右。
2岁前孩子会掌握一些简单词语,2岁之后就能说一些复杂的句子。到6岁的时候,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已经很强了。
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只能像小宝宝一样描述一些简单的词汇。这就说明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心理受到了阻碍,出现"心理失语"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会影响他成年以后的生活。
比如长大后说话不自信,明明内心已经想好了要怎么表达,可一开口就会紧张、说话断断续续、含糊不清。还有些发音不准、口吃、表达语句困难,或者说话不利索只能缓慢地表达,稍微快一点就不流畅等。
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心理受到了压抑,不能将自己想法用合适的语句表达出来。年幼时受到的阻碍长大后就很难消除,甚至伴随一生。
二、"心理失语"与家长相处方式有关
孩子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他会将周围环境吸收进大脑。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促进他走向独立,同样,负面的影响也会刻在他的脑海里,阻碍他语言发展。比如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说话太严厉,孩子容易表达困难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父母若对待孩子态度冷淡或过于严厉,则会导致孩子胆怯,甚至口吃。"
有次去一朋友家玩,吃饭期间她儿子指着离他较远的一道菜说:"妈妈,我要那个、嗯……那个、那个丸子。"男孩爸爸瞪着眼严厉斥责道:"说话就好好说,说清楚点,都5、6岁了还结结巴巴!"
小男孩本还兴奋的脸顿时僵住了,一双眼不知所措地看着他爸爸,脸涨得通红,嘴巴张开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朋友私下问我,孩子平时口吃也只是轻微,但只要他爸爸在家就会变得很严重,他是不是因为害怕才会这样的?
父母对孩子说话太严厉,孩子则会胆怯。当他遭遇到来自父母语言伤害时,只会将这种恐惧压在潜意识里。如果这种恐惧长期积累得不到消除,他就会在内心禁闭自己,从而阻碍语言发展,造成说话困难。
2、没有理解孩子的意思,他也会说话受阻
心理学上认为:如果孩子的表达无法得到别人正确理解,他就会遭遇阻碍,容易发怒。
前阵子看到一邻居奶奶带着她2岁小孙子在外散步,走着走着那小男孩突然就生气了,嘟着嘴站在那一动不动。奶奶上前拉了下,男孩将奶奶手甩开,指着路中间说:"坑,树。"
原来最近在整修马路,路中间一颗树被砍掉了,留下一个坑。
奶奶随口回答:"对啊,有个坑,你不能下去玩。"说着又要拉小男孩走。男孩挣脱奶奶的手一屁股坐地上,生气地蹬着腿指着路中间:"坑,树。"
奶奶有些不耐烦了,一把抱起他就走,嘴上说着:"你真是调皮,那坑能下去玩吗,都是泥,等下弄一身脏兮兮的。"男孩一边挣扎着一边大喊:"树,树。"
奶奶以为男孩是想去坑里玩耍,但男孩口里一直念着"树",其实男孩关注的并不是那个坑,而是本该出现在那个地方却消失了的树。这是他对秩序的敏感,可是奶奶并没有理解,导致他发怒。
发怒会让人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从而使语言像拥堵的车辆般胡乱堆积。若孩子的想法不能被正确理解,甚至遭遇指责,他内心就会处于混乱状态,语言发展不畅。
0-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帮助孩子,防止他出现"心理失语"的症状。
三、做好3点,孩子说话自信流利
儿童对我们的言行举止、态度、情感非常敏感,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便会直接影响他语言的发展。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做好以下3点。
1、动作轻柔,态度温和
0-2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声音稍微大一点、动作稍微粗鲁一点都有可能将他吓得一颤。
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尽量态度温和、动作轻柔。轻松舒适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在发展各项能力时放松下来。在愉悦平和的状态下,孩子才能轻松、完整地表达自己,也才能避免因心理因素造成的"失语"症状。
2、了解他经历的事情
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都是莫名其妙。刚还阳光灿烂,突然就疾风暴雨,脾气来得让你措手不及。但孩子发泄的每一个情绪背后,表达的都是未满足的需求。我们需要在孩子闹情绪第一时间,询问了解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当孩子情绪不稳时,努力倾听他的话语,并设法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他遭遇的困境。如果我们能将他的想法用语句准确地"翻译"出来,孩子的思想大门也会打开 。他会平静下来,并且有秩序地组织语言,也就能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了。
3、抓住孩子语言敏感期
我们除了日常注意自己的外在言行、积极了解帮助孩子外,还要抓住孩子语言内在敏感期,让他在最佳时期获得最大的能力。
孩子在0-1岁期间,先学会发声,然后是音节。
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积极与他互动。吐词清晰、缓慢平和地发出一些类似"ba-ba-ma-ma"等音节吸引他的注意力。等孩子学会简单的音节,并能有意识地说一些简单词语后,我们就可以跟他日常交流,告诉他生活中接触事物的具体名称。
3-6岁期间是孩子学习语言热情最高涨的时候,这个阶段他掌握的词汇能受益终身。
这阶段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教学,将词语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和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教孩子"花朵"时,不仅仅只告诉他这是"什么花"。
可以教他区分部位:"花瓣"、"花蕊"、"根"、"茎"、"叶"等。
可以教他区分颜色:"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等。
还可以教他区分形状、大小、厚薄、长短等。
系统教学最好是有具体的实物或图片,孩子在直接感官时不仅记住了眼睛看到的东西,还会将这种概念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通过视觉刺激以及发出声音的听觉刺激,将抽象的名词概念与具象的实物建立联系,语言就能得到完善发展。
@布谷妈妈说:
孩子语言发展不仅仅是把说出话来,还是心理机制发展的结果。我们在教孩子话语的同时,更要注重他内心感受以及心理发展变化,再结合孩子说话的敏感性规律。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最佳发展。
点击关注,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育儿问题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