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这是《王子复仇记》中著名的问句,我们常用的翻译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哲学的翻译!
如果我们简单化些,把关键词“be”和“not to be”直白直译,be的意思是:“是; 有,存在; 做,成为; 发生”,not to be的意思就是:“不是; 没有,不存在; 不做,不成为; 不发生””。
那么,To be or not to be,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让我们来谈谈活着的意义。
生命的过程就是成生老病死的过程,承认还是不承认,这是生理现象和自然规律。所谓哲学家们语言体系下的“向死而生”。
其实我们肉体的生命,从一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在走向死亡。也就是诞生即是死亡。所以,每天这个肉体的生命,看似是在活着,其实,也同时是在走向死亡。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如果只让自己运转着肉体生命而已,那就是“行尸走肉”
当我们栽下一棵苹果树后,怎么知道它是活着的呢?当然是只要看着它在生长。开始是发芽,后来长出了枝干,长出了叶子,你看见了他在生长的迹象。所以断定它是活着的,否则的话,天天一个样子没有新的生长,你不会认为它是活着的。当然,植物长到一定的规模,也可能不再有明显的生长了,今天你看着是这个样子,明天你一看,还是那个样子,当然我们不愿意费功夫去数叶子。从外观来看,是没有生长,但是这时,它开始开花,还会结果。要是这棵树能开花能结果,你也可以断定它还活着。要是它不开花不结果实,你就会觉得它死了,不死也跟死了差不多,你会让它死——砍了劈了烧火做饭或者做家具什么的。所以说,那些家里养的公鸡母鸡要想延长寿命,最好的办法就是公鸡要打鸣母鸡得下蛋。
其实,对于人来说,也如同苹果树。开始的时候是长身体,长知识,你只要还在长身体长知识,那你就是活着,你就是有活力。如果你停止生长,就有问题了。而当我们长到一定程度一定时候,怎么判断你“生存,还是死亡”,并不看你是不是长个头长知识了,就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开花能够结果实了。你要是不开花不结果实的话——那当然也没什么办法,毕竟人还不是苹果树,不能一斧头给砍了啊。但是,作为当事人,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在“行尸走肉”?
人活一世,应当开花结果。
本杰明.富兰克林,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燃料。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即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他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是美国第一位学者,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位驻外大使。他发明了口琴,摇椅,路灯,避雷针。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四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制定了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美国民主党。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鲁迅,在艰苦艰险的条件下,30年创作700万字。
舒伯特在世31年,短暂的一生,创作了10部交响曲,18部歌剧,600多首歌曲。
硕果累累的一生!才真的是活着的一生!
那就,努力做好一棵能好好地开花、认真地结果实的活着的苹果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