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读书的著作和文章,古往今来可谓多矣。如果列一个书单,长长的一串,恐怕没有多少人可以去一一啃读消化,付诸实践,那样的话,却也无益。这里呢我也就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给大家推荐我最喜欢的《训学斋规》吧。
《训学斋规》(一作《童蒙须知》)是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后世尊其为朱子)写的一篇启蒙读物,分衣冠、言语、洒扫、读书、杂事等目,对学人子弟的生活起居、学习习惯、道德修养、行为礼节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其中讨论读书学习的部分,是为朱子一生治学经验之谈,历来为后世学者所称道。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两句说的是读书要先读熟,读顺口,读到仿佛是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地思考,推演其中的逻辑,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位置,体味思考的乐趣,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作者阐述和表达的思想作一番对照,在思考和对照中自己也就有了进步。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这一段是说,对于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有疑义的,也要认真地考证,细心地推究,不要妄作评判,武断、片面地否定。姑且先遁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推演,看看这个过程是否合乎义理。再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看看文章的论点是否站得住脚。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这是说,以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以静观动),先从容易下手的地方着手解决问题(先易后难),有不懂或搞不通的东西不妨先把他放置一段时间,等心境平和思路清晰了,各种条件成熟了,再来论证解决(冷处理)。
以下这一段就更是大家口熟能详的了:“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这是讲读书的姿态要端正(身和心)。“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是讲要出声朗读,方能领会文字的神韵,也能帮助理解和记忆。所以要多读,熟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便是著名的“读书三到法”了, 作者尤其强调了“心到”的重要,“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子另有《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是“源头活水”呢?这就是我们广阔的生活海洋啊,它才是我们读书、写作和思考无尽的源泉。所以我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结合生活,这也算是朱子关于怎样读书的又一个“秘诀”吧。
那么,亲爱的朋友,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