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懂日记《旅行中一些思考》感悟笔记
空气环境很重要,但是生活中的人文环境更重要。
记得上学的时候,听到过《三字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时候年龄小,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老师的解释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在看《论语》的时候又发现《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荀子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那究竟“人之初,是性本善呢还是性本恶呢?”
我认为“性本善”与“性本恶”也对也不对,对的方面是从论语的讲述中来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也不对的方面是感觉有点太“肯定”了。
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小乘佛教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是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说相对的就是“恶”。
由此能看出“善恶”是我们对于人的行为的一种判断而已。
一个刚出世的孩子,没有任何行为产生。怎么能直接断定他是善,还是恶呢。
相较于孟子和荀子的理论我更愿意认可“孟母的行为”。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只为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以后从善也好,为恶也罢。主要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后天的人文环境的影响。
混乱贫民窟里长大的孩子跟学风良好学校里面长大的孩子,谁的犯罪率更高一点,毫无疑问是前者。
为什么?
贫民窟本身就是犯罪事件的高发地。盗窃,赌博、诈骗、斗殴,在那里都随处可见,一个人从生下来天天接触这些东西,他就会习以为常。
早上上班的时候,经常会去一家包子店买包子。他们家的包子味道特别好,每次去买,人都特别多。
包子店不是很大,买包子的时候只能通过一个窗口来付钱和拿东西。所以店门口经常有这样两种现象
第一种:人群把包子店团团围住,你拥我挤的,犹如一窝蜂,特别乱。买个包子,感觉跟抢是的。
第二种:包子店门口排了一条长长的一路纵队,你买好了我买,大家一个个都很有秩序。
同等的一家包子店却产生了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原因在哪?
“别人等在有秩序的排队,我怎么能去插队呢,排好队一会就轮到我了。”
“大家都没有排队,我一个人在这排队又有什么用,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
这可能就是那所谓的原因吧....
人文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改变。
一个好的人文环境,会让一个人越变越好。
一个差的人文环境,却可以让一个人由好变坏。
毕竟古来就有:“近出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
本文仅代表作者自己观点。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