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妻子在家忙碌了一个小时,准备好饭和菜。妻子/丈夫回家,洗完手来吃饭。“这青椒肉丝有点咸了!”“这汤里要是加点香菜就好了。”妻子/丈夫说。“哎,我说那地还没擦呢。”丈夫/妻子无语。
吃完饭,丈夫/妻子忙着刷碗。妻子/丈夫踱到灶台前。“哎呀,你看你做个饭,迸的哪哪儿都是油渍。就不知道擦一擦!都说过你多少回了!”妻子/丈夫说。丈夫/妻子还是无语。
家庭里这场景熟悉不?呵呵……
妻子/丈夫刚回家,说今天看见谁谁陪个女的在饭店吃饭呢。
“有病啊!”丈夫/妻子说。
婚姻里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吧?
很多人就在这样的婚姻环境里煎熬,有的熬至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修成了正果;有的熬至油干灯灭,出局了事。
婚姻本是一场马拉松,漫长的期限,巨量的承载,人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说不尽道不完。所以完赛者大多秉持把婚姻进行到底、或是把婚姻将就到底的态度。看到和听到的好多人真的在把婚姻将就到底,他们在婚姻的道路上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从不想改变,打的是婚姻持久战,称得上是婚姻中的”死磕派“。这也算是一种特色国情了吧。
没完赛的无非中途弃跑退赛者,或是另入他途者。
听到有人走出围城的消息,会思忖好久,难免心中种种疑惑——他们的婚姻维持了多长时间?有没有第三方介入?是不会经营婚姻,还是有一方刻意毁坏婚姻?他们当初有过恩爱和谐吗?孩子多大?以后谁抚养?
婚姻如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究竟什么原因让你嫌弃脚上的鞋?
马拉松需要耐力勇气,婚姻亦如是。完成马拉松比赛,最需要的是适应和改变——从呼吸节拍、运动节奏、体力分配的适应,到为完赛做出的改变。出局,究竟是故意弃赛,还是体力不支被收容而不得不放弃比赛?
最终出局无非两种原因,不知改变,不愿改变。
曾经观察那些离婚者的婚姻过程,不知道改变自己。如同齿轮之间相互咬合,宁可把自己和对方撕咬得支离破碎,也不肯有一点改变,哪怕改变就意味着婚姻顺利。在这些人眼里,改变就意味着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变化,这会给他们身心带来极大的不悦。为了保持自己的身心愉悦,选择了坚守,最终坚守到了婚姻出局。
他们总是期盼对方发生改变,总以为对方的改变发生之后才会有自己的改变。殊不知先改变的一方才是主动者,而且自己的改变会带来对方的改变。
就像开篇的第一个场景,挑剔者说Ta要是都做好了,我不就没话可说了吗?其实,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语言行为,在挑剔者没有改变之前,对方无论怎么做做的多好,都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你永远都担心给对方一个鼓励对方会变得骄傲。因为你的视界只有头顶上的井口大小,从来不曾想过井外还另有一片天地;你以为所有的婚姻都是你这般模样;你有且只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它决定了你只能看到对方的毛病和不足。这也是你出局婚姻的根本原因。
有的人不愿意为婚姻做出任何改变。
互掐,互怼,在婚姻中并不少见。双方都知道这样的行为方式并不可取,却无力走出这种模式。
当一方指责埋怨时,另一方想到的不是对方指责埋怨是否有道理,不考虑具体场景,而是怎样自我保护。手段就是立刻反驳反怼,你不让我舒服,我也不让你消停。
再回顾下开篇第二个场景——
妻子/丈夫回家,说今天看见谁谁陪个女的在饭店吃饭呢。
“有病啊!”丈夫/妻子说,也不知说的是谁有病。
妻子/丈夫,我看你才有病!
丈夫/妻子,你说谁有病呢?
妻子/丈夫,就说你呢,咋滴?
看,两个人就这样把本来是一个可以随意发挥的饭后谈资,变成了两个人究竟'谁有病'的争执。甚至最后都带有了挑衅的意味。如果双方的交流沟通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你觉得这个婚姻质量会怎么样?如果婚姻始终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你觉得这个婚姻你会维持多久?
之所以如此不顾对方的感受,不问青红皂白,毫无逻辑地说话,是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人,不用考虑前因后果具体环境,那样显得做作矫情。远不如这样直截了当来的痛快。当时双方都痛快了,然而结果呢?肯定是心存芥蒂。长此以往,婚姻难免疙里疙瘩。
如果有谁跟他们指出这样的对话方式不好,双方都会振振有词的说,是Ta先那样说的呀!我要不回,好像我多熊似的。
再跟他们说,考虑一下对方说话的原因,回答说都老夫老妻的了,想那么多干什么怪麻烦的。再说了,就那么说话还能咋滴,难不成,因为说几句话还不过啦!
如此这般不思考,不愿改变,却希望婚姻美满和谐,想象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岂不是缘木求鱼?
婚姻,让人学会交流,让人学会沟通,也让人学会思考。这就是有人说'婚姻是一所好学校'的原因吧。其实真正好的婚姻,是为了适应对方而舍得改变自己,也愿意主动改变自己。
再后来,听到谁谁走出围城,看上去恩爱和谐的一对,却走到了这样的境地,虽有为之惋惜之意,却再无同情。现实却是无情的,婚姻自有其规律——需要双方改变自己,适应对方。如果不知改变,甚至不愿改变,那么被踢出围城的,被婚姻出局的,除了你还能有别人吗?
图文/天长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