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呼吸是为了发声,练习发声是为了吐字,练习吐字归音是为了表达。
练好了呼吸是不就等于好声音呢?
非也!发声时必须要有意识地用上气息的力量。要把气变成力。将气与声结合起来。没有气息就没有声音。
呼气的训练方法:
1、快呼练习
胸前一尺远放一根点燃的蜡烛,用腹肌的弹力,“啪”地往里使劲儿,往里的弹力产生压强,胸也感觉到往外弹动,但是肩部保持不动,“噗”的一口把蜡烛吹灭。
2、慢呼练习
胸前一尺远放一根点燃的蜡烛,持续微收腹部,将气息缓缓吐出,去吹蜡烛,不能将蜡烛吹灭,要控制着蜡烛的火焰保持在一个倾斜的角度上。火焰不能忽高忽低、忽大忽小,通过火焰来检测自己呼出的气息是否均匀、持久。
动作要领:
注意吸气的时候,小腹是微收的感觉,尽量不要往外胀,如果太胀,就僵死了,腹肌就无法灵活地弹动了。
老一辈戏曲演员都知道“饱吹饿唱”的道理,吃得太饱,是不利于用气发声的。
练声的时候,可以一手摸着小肚子,检查肚子是否微收;另一只手叉着腰,检查两肋是否始终在支撑着。这是两股相对抗的力量,需要慢慢体会、慢慢训练。
有了气息支持,美好的声音靠共鸣腔来放大美化的。头腔共鸣是高声区、口腔是中声区、胸腔是低声区。我们说话朗诵用的最多的是口腔共鸣,因此再练习发声的时候,一定要打开口咽腔,挺起软腭、打开牙关、提起颧肌(笑肌)、放松下巴,才能保证我们的口腔空间,产生良好的口腔共鸣。
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气息和口腔状态,要时刻提醒自己吐字归音。在生活中练声是最好的练声方式。
事实上我们日常说话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只不过我们日常说话用的是比较浅、比较散的胸式呼吸罢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发声的感觉就是气柱很短,不集中、很无力,气柱的长度仅仅是胸口到声带那么长的距离。
我们要通过呼吸训练,将呼出的气变成一股往上顶的力,腹腔的气压变大,不断的收腹是把气息顶上去,声音是被气托着向上走的。气柱托着声束,它是持久的、均匀的、饱满的、有根基的。气柱的长度是从丹田到声带的距离。这就是所谓的用“丹田气”发声。
张华老师介绍说有一些外国的声乐家认为整个人体都是发声器官。他们认为气息是从脚底开始吸入,气柱的长度是从脚底到声带的距离。这和气功很像,吸入的是大地的精华,吐纳又归于大地,周而复始。这是一个“大周天”。
我不懂气功。但我可以体会到那种感觉。
我想象着自己扎扎实实地站在泰山的顶上,深深地一吸,气是从大地上获得的,然后缓缓地吐纳。在一呼一吸之间,我和天地相连,我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拥有了无限的能量。然后我面对着初升的朝阳和漫天的红霞,用这来自于大地依托的气息发出一声长长的“a-------”,我的声音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间回荡,传得很远很远,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