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我来说一直有种神秘感,云贵川交界之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名人多:散文大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还有那个背篓子的甜美歌唱家宋祖英等等。
到湘西来过几次,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时间真快,这次是奔鹤盛原烟分厂来的。
鹤盛新厂座落在吉首市河溪镇马鞍村,这是一家由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控股的国企,主营烟叶打叶、复烤业务,是湘西的龙头企业。
1
来之前,曾花三个多小时看完电影《湘西剿匪记》,影片里的湘西风景秀丽,山水峻奇。
说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头头蒋介石大势已去,见我军先头部队挺近云贵川,他重金收买湘西几大匪首,负隅顽抗。
当地老百姓受尽匪患欺压,敢怒不敢言,人人渴望光明与幸福,我英雄的解放军指战员带领大家与敌人斗智斗勇,浴血奋战,最终解放大西南,消灭顽匪。
影片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可歌可泣,深深地感动了我。
带着对神秘湘西的向往,我们风雨中启程。
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不觉得累,大货车紧赶慢赶,午夜时分到的,一路上没遇见半个“匪”。
沿窄窄的319国道下来,队长阿超在黄茅潭桥头上接着我们,过大桥,灯光明亮处,看见鹤盛原烟坡壁上,镶嵌着八个蓝色大字“坚韧卓绝,创新突破”。
阿超说:“这就是烟厂了。”
停稳车,提行李,告别司机,回出租屋休息。
第二天卸货,雨依然下,天灰濛濛的。马鞍村四面环山,那云遮雾罩的样子,像极了仙境。
心里暗自纳闷儿:这么漂亮的地方,以前怎么会有“匪”呢?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给设备批灰打磨喷漆了。咱玩儿的心虽有,可工作也不能含糊啊,那是饭碗,是饱肚子的前提。
饿着肚子谁还会有闲情雅致,去游山逛水?
负责安装设备的师傅们大都是山东人,性格豪爽,大大咧咧的,不玩心机,相处甚佳。每天晚饭后各回各屋,各找所乐。
我和阿超单独住,他来得早,对这里相当熟悉:“这里叫马鞍村,也叫阿(a)娜(na),我们过来的大桥叫黄茅潭桥,那河叫峒河。”
我边刷手机边与他对话:“嗯,它是沱江的一段,这周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矮寨立交桥、乾州古城呗!再远点凤凰古城呗,好玩的地方多着呢。”
凤凰古城?我知道!
虽然没去过,但我晓得那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散文大家“沈从文”,就是湘西凤凰人。
2
沈从文,有才,小学文化,14岁当兵,有机会在北京大学旁听,刻苦钻研,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是位奇人。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一直崇拜他的文学才情,头条好友还曾以他做榜样激励我。
不过沈从文的婚姻并不看好,妻子是他的学生,合肥张家姑娘三小姐张兆和,漂亮温柔贤惠,像朵花儿。沈从文一见钟情,深深地喜欢上了。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他以情书感动她,最终下嫁沈从文。
可事与愿违。
张三小姐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忙得她不可开交,每日素面朝天,不打扮自己。沈从文是个喜欢浪漫的人,受不了她的不修边幅,移情别恋了一个叫高青子的女人。
男人变坏的理由很多,并非有钱才变坏。
一怒之下,张兆和负气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听说要离婚,沈从文慌了,其实这桩婚姻打心眼里说,他是不想离的,张兆和贤惠温柔,勤俭持家,这样的人儿打着灯笼都难找几个,他想尽办法挽回了张三小姐。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一次,改过收心就好,可沈从文偏偏不长记性,在西南联大任教又遇见高青子,来了个梅开二度。
是可忍孰不可忍,张兆和本来就是一位清高的女子,眼里怎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容进沙子!她不再理会沈从文。
时间长了,沈从文内心亦有所触动,他写信给北京的张三小姐,希望她带孩子来昆明团聚。
张兆和虽然恨,但孩子无辜,不能没有父亲。思虑再三,她一个人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千里迢迢,从北京辗转三个月到达昆明。
战乱年间,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那个负心的人哪里体会的到。
在昆明,与沈从文面是见了,心里却从未饶过他,她虽然对他好,但离爱终究还差一点,这种复杂的心理一直保持到沈从文离世。
沈从文知道自己错了,离世前最后一句话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后来,张兆和通过整理沈从文遗稿,心里才逐渐释怀,她说: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一个真情痴,一个乱痴情,唉!
哪天闲了,一定去凤凰走走,寻寻沈老的踪迹与趣闻。
3
其实,马鞍村也挺好,四面青山,中间平地开阔,一条倒“Z”字形公路穿过村子,站在村口你是看不出里面到底住着有多少人家的。
一天傍晚,雨初歇,微凉,吃罢饭暮色正浓,耳边强劲的广场舞乐曲勾起我浓浓的游兴,一个人捏着手机循曲子往里走。
两边的房屋把马路挤得弯弯的,仿佛一条胡同巷子,向前无尽延伸。
两三个超市,左一个,右一个地分散开来,规模不大,你要的物品里面应有尽有。一家叫“四季餐馆”的饭店,热气腾腾地开张着,堂上光膀子的食客在仰头喝酒。
餐馆斜对面就是马鞍村民广场,扭腰摆臀跳舞的年轻“大妈”,热情绽放,路灯明亮地照着,清辉轻泻,凉爽满地,孩子们调皮,嘻闹着来回穿梭其间。
山村的夜色悠闲柔和。
那背着篓子的苗族姑娘,没有见到,超市门口的小背篓倒是碰着一个,竹篾编制,两条肩带 ,她们说这是苗族人的专利,劳作时可以背物品,上街可以装鸡鸭,必要时还能坐个娃儿。
真有趣。
我挎在肩上试了试,不沉,果然方便,要不也带个回家?
“送给你了!要不要?”一口湘西腔。
“不要不要!谢谢谢谢。”
在店主的说笑声里,放下篓,从广场的边缘慢步进去,“大妈”们依然跳得热火朝天。
广场东南边,隐约有几块立着的石碑,上面有刻字,眯着眼,凑近看,原来是游客留下的诗文。
一首吴家华的:“喝火令 马鞍行
一骑跨鞍去,湘川路几盘?峒河流水过村前。突见碧峰如马,仿佛下雕鞍。
凄风苦雨久,村民口不言。颂今飞步共欢颜。那么欢愉,那么步履坚。再望远山神骏,跃跃正扬鞭。”
又一首乾州杨正发的“太常引 马鞍村
邀朋游览马鞍村,喜气进农门,协力建新村,家家富,洋楼入云。
依山傍水,虹桥飞架,村路绕园林,赖有领头人,顺民意,奉献丹心。”
像这样的诗文碑刻一眼望去约有十来块,多是旅游观光的文人墨客所赠,赞颂马鞍人的奋发图强,寓意马鞍人的明天更美好。
4
转也转了,看也看了,空气中的湿意越来越重,又要下雨了。
回吧,明天还要喷漆呢。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舞曲在我身后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