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漫无目的闲逛,无意之间走进了书店,不知能否逃避内心的不安,不知是否能重拾片刻的安宁,想起看过的书,就想到《平凡的世界》,找到了路遥的另一本《人生》。希望他笔下的人生也是我的人生,我没有失望,我找到了。
故事是这样的。在上世纪80年代陕北高原的农村,主人公高加林没有搭上阶级跃迁的顺风车-高考,但是他也有了不同于祖辈的另一个拿得上台面的另一重身份—乡村教师。光荣且伟大的职业,他热爱他的事业和他的学生。但就是靠着自己能力得到的这份光荣被权利给剥夺了。他们村支书为了自己的小儿子摧毁了他的光荣和骄傲。一个拿粉笔的手被迫拿起了锄头,他置气一般虐带着他的双手来对抗着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他陷入了低谷与迷茫。直到遇到生命的曙光—刘巧珍。一个一直深爱着他的“文盲”姑娘。她的爱纯洁的像没有云的晴空,干净的让人着迷。高加林沦陷了。不光是他,相信每个男人都抵抗不了如此纯情之爱吧。高加林得到了救赎,他走出了阴霾。和深爱着他的姑娘一起站在黄土地上,一起对抗着世俗与偏见,不再折磨偏执,是真真正正的在阳光下牵着他爱的和爱他的姑娘的双手,一起满怀信心地。我想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高光时刻吧,如果能重来的话,我想他会选择这个,而不是虚无的华丽。
命运的转折还是来了。还是权利带来的,这次他成了得利者。他的叔叔转业当上了地方领导,以前“得罪”他的村支书为了弥补,把他又从农民变成了干部。他成了一名县上记者。他是有才的,他的文章经常能在省报刊发,他成了县上红人,追求者众,即使这样他还是深爱那个农村的文盲姑娘。直到遇到了以前高中时懵懂暗恋对象—黄亚萍,一个官家知书达理的姑娘。也是学生时代唯一能和高加林聊的起来的人。由于身份及阶级的影响,这个以为她和高加林这辈子也无法在一起的姑娘,当高加林重新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时,她彻底沦陷了。她一脚踹开了陪伴了其3年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张克南,一个至始至终陪伴关怀爱着她的人。她炽热并大胆的追求高加林,他们聊着时事,聊着国际,聊着世界。却忘了身边始终给予爱的两个人。就这样,高加林背叛了他的文盲姑娘。背叛了一个宁愿自己上山劳动也要供着他的姑娘,一个爱他爱的要命,把他从深渊当中解救出来给他阳光的姑娘。他以为只要远离了这片土地就能逃避内心的罪恶。结果就是随着他被人举报他的职位来路的不正经,所有的鲜花和掌声都离他而去,他又回到那块土地上,像他父辈一样了。这一次没有人再来拯救他。最后他只能痛哭在那片黄土地上。
读书的时候有着很多次的停顿。第一次是在加林和巧珍相爱的时候。他们的爱从最初的躲躲藏藏到光明正大的炫耀。那种爱让人为之着迷。他们对抗着时代的封建世俗,敢于表达,敢于牵手,给年轻人、给那片土地都带来了希望。一切都象征者封建及压迫的终结以及新世界的到来。接下来的停顿就是他的背叛了。他和黄亚萍谈天说地,忘乎所以的投入其中。完全揭示了捡了西瓜丢了芝麻的无情与愚蠢。殊不知芝麻可能比西瓜更珍贵。其次另一个悲剧主人公就是张克南了。三年的陪伴及默默付出换来的确是一封黄亚萍匆匆写下的一封分别信。很好的诠释了“多情总被无情恼”。即使这样他也没有责怪,把他的这份爱和悲伤默默的压心底。最后的停顿就是加林哭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了。这个一直关爱着他的老人,这个热爱这片土地并祝福他和巧珍的老人,这个用一辈子单身只为爱一个姑娘在给加林做榜样的老人,默默的叹息者,仿佛看着脚下的是他年轻时候的爱而不得。
《人生》这本书无疑是悲剧的。高加林从低谷爬出又回到深渊。黄亚萍放弃了深爱并默默守护他的张克南,最后又失去了高加林。张克南三年的付出换来了的不过是一张不足百子的分别信。最让人心疼的巧珍被高加林抛弃后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马栓,即使是结婚之后还一直担心着她的加林哥。是否会让你觉得我们的人生到最后是不是也是一场悲剧呢?我想路遥先生想向我们展示的绝不是这样。假如高加林如果没有被权利左右,仍然是一民乡村教师,他也许会和巧珍结婚,也许是另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忘掉自己的初衷,贪于一时的激情,那他一定将会是一个幸福的人。还有黄亚萍能看到身边克南的好,懂得珍惜,能给予平等的感情,那所有的悲剧都不会发生了。
朋友,希望在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不要迷惘。把它当作一个反面教材。一生感恩把我们带出低谷的人,在高光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珍惜身边人的付出并予以回报。很喜欢一句话,“我们都是凡人,只不过是在意和喜爱,给他(她)镀上了一层金身”。希望你爱的人同样爱着你,一起手牵手沐浴在阳光下满怀希望地感受者美好,对抗着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