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中国父母们颁发一项【最善于发现缺点奖】,九成以上的父母都可获此殊荣。
每年期末考试拿成绩单当天就是该奖项的颁发现场。
“妈妈,我考了98分呢!”
“哪里扣了2分?这题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粗心……”
伴随着父母们的语重心长、痛心疾首,失掉的2分被牢牢抓住,而得到的98分却被视而不见。
你可能会想:当然应该注意错误的地方,学会并改正它,下次才能提高成绩。
总之,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去除所有缺点,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拥有美好品质。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全天候CEO,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帮孩子指出错误,监督他们改正。
但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
你会发现孩子可能越来越缺乏学习的热情,因为他做得再好也得不到一句肯定,还不如不做!面对压力,学着去逃避而不是挑战,因为总是被认为做不好!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为什么我们爱孩子,但总是喜欢批评孩子呢?
莉.沃特斯告诉我们了答案:基因本能。
我们的祖先生存在严苛的环境里,随时需要躲避意外危险。
外出的时候,大脑要像探测器一样,快速察觉生活中的危险,比如草间的动静,可能代表着一个潜伏的猎食者,部落篝火旁那张不笑的脸可能代表一个敌人。跑得没有别人快,意味着躲避危险时就被落下,只有放大“哪里不对劲”的警觉的原始倾向,才能提高生存的可能性。
这种关注负面的倾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
虽然我们如今不会面临这种极端情况,但这种关注负面的消极机制在基因当中很难改变,即使有成为父母的喜悦和对孩子的爱加持,也没有奇迹般的改变这种局面。
所以,我们不必自责,祖先留下的锅我们不背。
但是,我们也不必自卑,任由这种负面思维疯长。要想扭转这种负面思维,首先要认清它,进而反思它。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大脑中有四种诱发这种负面思维的机制。
选择性关注
当你备孕时,突然发现好像周围孕妇突然多了起来;当你准备买某牌子的车时,在马路上每天都能撞见同款的车。
其实,周围并没有出现婴儿潮,该车品牌也没有恰好在此时爆发式增长,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你想关注的事物上。
大脑每天接受无数信息,信息过载是常态。大脑为了正常工作,必须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选择性关注某一方面,代价就是容易忽略其他方面。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有意思地对这种选择性注意进行引导。
负面偏见
由于人类进化的原因,我们更容易选择性关注负面因素,一旦负面印象形成,后期很难修正,即负面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标签。
例如,涵涵作为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小的孩子,弱是大家对她的一致印象。涵涵妈妈也为此焦虑不安,总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这种担心:“你这方面不行,更要加油哦!”“你那方面比别人都差一大截,还不多努力!”
久而久之,涵涵也认为自己“总是最差的那一个!”
负面偏见是比选择性关注影响更坏的消极思维方式,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总是用负面偏见去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相当于给孩子切断了努力的后路。
所以,不要怪孩子自己不努力,而要想一想是不是你的负面偏见导致孩子无法努力?
投射
投射现象是一种防御机制,甚至可以说成推卸责任。在投射机制下,我们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弱点转移到别人身上。
例如,父母经常丢三落四,这时如果孩子丢了他的作业或者书包,父母就会发火,告诫孩子以后一定要细心,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父母认为这是帮助孩子,却不想孩子是自己的镜子,投射出了父母的缺点,因此才会如此生气,对孩子进行教育。
投射让我们企图把我们本身没有却期望孩子有的优点强加到孩子身上。所以,投射机制往往触发我们对孩子格外强烈的期望,更无情地逼迫孩子改正缺点,提高表现力。
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想。要么认为孩子是乖巧的,要么认为孩子是淘气的,殊不知孩子有时乖巧可爱,有时调皮捣蛋,这是孩子的天性。
这种消极的错误机制有可能让我们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如“他是个笨孩子”,“他太邋遢了”,“她太臭美了”等等,这让父母不能真实全面地了解孩子,认为孩子要么有优势,要么没有。
当你了解了这四种消极机制,每次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忍不住批评的时候,不妨停下来反思一下:诱发这种念头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一旦认清自己的思维模式,再去转换它就不再是难事了,运用一个小工具【优势开关】足矣。(留待下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