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看清宏观大背景能为你搞懂公司做出铺垫,同时看清这个公司和宏观的密切程度,也决定了需要多大程度关注宏观变化。这里的宏观环境有两个层面:
大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成趋势;
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理解成周期。
把握长期明确趋势
知道大的时代背景,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地位和价值。大部分事情拉长到一定维度,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确定性的趋势。两个小窍门:
1.能找到领先指标,判断这件事未来必然发生
2.从常识的角度出发,大道至简
关注长期明显的大趋势,积累对这种大趋势的认识,而不是去关注太碎太小的东西。
理解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周期性的行业对宏观经济特别敏感,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而有些则不敏感,比如生活必需品、非主流产品和一类本身是非必需品却体现出逆周期的特性产品。
判断什么样的公司对宏观敏感:
如果这家公司提供的是原材料或工业品,且产品价格在历史上存在周期性的大幅波动;
如果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消费品,就看它是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
对宏观敏感型的公司:分析基本面,就要分析宏观经济,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
对宏观不敏感的公司:可“无视”宏观扰动直接去了解行业和公司的特性;
对中间部分的:着重考察大环境的波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因素。
宏观分析是个复杂的工程,对于大部分公司,只需了解一些颗粒度很粗的宏观背景即可。
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关于行业的划分,课程中引用的是证监会的分类标准,我找到的是国家统计局的。
投资人喜欢用“赛道”描述一个行业,多宽指的是市场规模,多长指的是行业所处的阶段,是平坦还是崎岖指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
“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就回答了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同时是回答市场规模大小问题的基础。
分析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时候会问一个问题:
它是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了新产品?
改造就是改善原有行业里某个环节的效率;替代就是把线下的东西往线上搬。另一种情况是创造了新的服务或产品,或发现新的商业模式。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考察行业空间之前最好明确这个行业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行业分析启示很大,说到底,行业的空间是由需求决定的。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很明显。
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特别强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
但需求推动的行业,则要踏实的根据潜在的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行业空间即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是销量乘以单价。对于没有现成统计数据的就要构建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判断行业空间的关键要素:
改造型: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所以原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替代型:行业的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创造型:行业的空间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取决于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一般分析行业所处阶段,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比较经典的方法,此处是另外两种理论方法。
两个规律:创新扩散和技术成熟度
根据正太分布的特点,一个新事物,当被市场10%-25%的人接受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
这个规律也可以用在产业上,根据一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来判断行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会扩张的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创新扩散曲线图示例:
针对来得快去得快得现象需要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解释:
两者结合起来形成M形曲线:
当行业处在“M”形曲线左半边的时候,往往要看关键技术突破,而处在右半边时,要看渗透率的提升,有没有突破临界点。
当找准要分析的公司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时,就能更好的预判接下来的走向。
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搞懂竞争格局,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大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结合行业规模与阶段看竞争格局
规模巨大的市场会吸引很多参与者,竞争也会很激烈。
针对行业发展阶段对竞争格局的影响时注意两点:
- 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
比如行业在高速增长期,就会出现实力一般的玩家来分一杯羹。
- 如果行业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份额依旧比较危险
因为释放出来的空间很大,可能随时会被颠覆。
预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竞争格局永远在动态变化,商业的战争也没有终点,总有新的维度去打破平衡。
“终局”一般有三种:
- 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比如腾讯在社交领域
- 双寡头或多寡头的平衡:比如视频行业的格局
- 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比如内容生产行业,游戏、影视剧等
考察一家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格局时的几个角度:
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为什么不来;
这个行业已经紧张到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理解产业链博弈
广义的竞争并不局限于处在同一平面的玩家,而产业链博弈是竞争中重要的一环。
分析产业链博弈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上下游的企业都画在一张图上:
如果某个环节集中大量的公司,那通常这个环节竞争激烈、偏同质化,没有定价权;
如果某个环节对技术、资本或服务的要求很高,只有少数几家甚至一家能抢占这一环节,那他们所在的环节就很有议价能力。
常说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
从产业链的角度去考量一家公司的竞争格局问几个问题:
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相对拥挤,或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我的Github有更多笔记的PDF版本,欢迎查阅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