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工作,一边坚持日更的朋友们,经常会出现无法持续输出的情况,这时候往往会有人会鼓与呼:一定要坚持,作家也是坚持每天日更的呀!而事实上,是不是如果坚持不了每天定时写作,就一定当不了作家了?
回答当然是NO!举一个例子嘛: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石黑一雄在为英国《卫报》撰文回忆写作《浮世画家》的心路历程时,回忆说在工作之初,我和妻子商定”必须在桌前准备好开始我的90分钟晨间写作任务,然后再去上班。...但我可悲地,几乎是病态地无法分割自己的注意力。那些日子里,当太阳升起,阳光洒满整间地下室,我在桌前正襟危坐,却只写得出“兼职”二字。这距离成功未免太遥远。我直瞪瞪地盯着空白的稿纸,艰难地抑制着爬回床上的渴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凡人坚持不了日更,也属于正常嘛!所以我们的目标还是写作!在通往目标的路上,我赠送大家四个秘籍,名作家出品,值得信赖。
渡边淳一:有钝感力一样的心态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缀,他的成功的秘诀就是:钝感力!他曾讲述一个故事:在他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作家时,在作家新人圈里,名叫做O的男作家是最有才华的。但是由于新人的缘故,稿件即使是呕心沥血创作的或者编辑主动约稿,仍然会被退稿,而这位极有写作天赋的男作家在遭遇了一次退稿后,打击甚深,整日垂头丧气,毫无创作新作品的斗志与欲望,连编辑打电话询问是否有新作,也难以激起他写作的想法。而渡边淳一每次遇到退稿常常埋头喝闷酒,酒醒后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写完后继续向编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十年后,那位极有写作天赋的男作家的名字已经在文坛上消失了,渡边淳一却贡献出了《失乐园》等一大批小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小说家。
人们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才能,如果非要举出什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的话,那就是有益的钝感力。成功的前提是需要一定的才华,而能让才华经过磨练熠熠生辉的,正是坚韧的钝感力。钝感力是即使面对挫折,仍然能迅速调整心态,重新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创作的心理能力,钝感力是即使知道写作不能立刻带来收益,但依旧会坚持下去的长远眼光,钝感力更是抛却怨天尤人,学会反思,立刻行动的执行力。愿你我都能拥有“写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写作如初恋”的钝感力。
张爱玲:要像捡垃圾一样积累材料
在1940年的上海,张爱玲是个传奇,被傅雷誉为“天才”。不少人好奇她不过二十来岁,是如何培养出如此独特的生活领悟力。张爱玲真的是天才吗?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里自有回答,然而《天才梦》对于我们写作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张爱玲在《论写作》中提到过一个能记下好材料的办法:“比天才更为要紧的是普通人,他们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话,若是职业文人所说,我就不敢公然剽窃了,可是像他们不靠这个吃饭的,说过就算了,我就像捡垃圾一般的捡了回来。”据张爱玲弟弟张子静的话佐证了张爱玲的自述:张爱玲早期小说原型皆来自于李鸿章大家族后人的遗事,《花凋》写的是她亲舅舅家的事情,因为这篇小说,舅舅一家和她闹翻了,自是后话。
文艺青年最爱的那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出自张爱玲的散文《爱》,而这个故事的原型是胡兰成的后母亲身经历的故事。张爱玲的《色·戒》因被李安改编成电影而名噪一时,这个故事也是胡兰成讲述给张爱玲的。
对于已经养成写作习惯的人来说,一切皆可以成文章,身边的小事可以写成随感、杂文,身边的大事可以化为小说的梗概,身边人亦可以丰富为小说的细节。讲个笑话:很多人说不敢和作家成为好朋友,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的名字就成为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若是有个好结果就算了,若是人品恶劣,死得又惨,真是太堵心了。钱钟书的《猫》中提到了”曹世昌在李太太的客厅颇不受重用,大家讲的话,他接谈不来,忍着一肚子的忌妒、愤怒、鄙薄,细心观察这些 “绅士”们的丑态,有机会向小朋友们淋漓尽致地刻划。”虽然是反讽,然而也写出了作家通用的写作习惯。ps:曹世昌的原型是沈从文喔!
从现在开始,好好观察身边人、身边事,说不定就能成就一篇煌煌巨作!
茅盾:有逻辑的列提纲
准备好材料后,那么如何将其写成文章呢?茅盾(中国主流文学界最有分量的文学奖项就是茅盾文学奖啊!)曾介绍一个方法:在写作《子夜》(文学专业必读书目)时说,1930年冬天开始整理材料,写下详细大纲,列出人物表,拟定人物的性格、教养以及发展等等,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纲,把它分章分段,使他们联接呼应。通常一两万字一章的小说,常写一两千字的大纲。这办法并不是茅盾原创,而是巴尔扎克想出来的:先写一个极为简单的大纲,然而再在大纲上去填写补充。
虽然我也是写作小白,但是这么多年的写作经历告诉我,无论是写硕士论文、学术论文还是小说、杂文甚至是诗歌,最好用的方法居然还是小学语文老师教的:列提纲!如何列提纲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有逻辑!逻辑!逻辑!写作思路逻辑的经典套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熟练掌握这个套路的基础上可以运用胡适的哲学史研究法(明辨、求因、评判)、FABE法、六顶帽子法、释迦摩尼四圣谛法等等,行文结构的逻辑有:时间—空间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按类别顺序。具体怎么做,大家可以边写作边体悟,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也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写到。
张恨水:像对待工作一样去写作
人人都羡慕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七步成诗的写作者,譬如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的张恨水更是人人热捧的快才。据说,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等在张恨水家门口,张恨水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将桌上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照样按时交稿。看到此,很多人对作家这一行当退避三舍。这也太难了,可能我一辈子也做不了作家了吧!
然而这只是野史呀,一边打麻将一边写文稿,这是玛丽苏小说里才会出现的天才呀!在民国期间,张恨水拥有最庞大的读者群,比现在的咪蒙还厉害,连历史学教授陈寅恪、鲁迅的母亲都是他忠实的粉丝。他们会喜欢他在麻将桌上写的敷衍之作嘛?当然不是,据女儿张政回忆父亲,“大约每日九点开始写作,直到下午六七点,才放下笔吃晚饭,饭后稍事休息,然后写到夜里十二点,日复一日”。没有全情投入,张恨水一生怎么可能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近4000万字呢?
1999年,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不幸遭遇车祸,情况十分危急,险些一命呜呼。很多人以为他会就此结束写作生涯,然而车祸过去仅仅五周,在经历了七八次大型手术,膝盖被打入多枚钢钉和“日服百药”之后,53岁的斯蒂芬·金竟坐在轮椅上,继续写作!第一次写完时,他已汗如雨下,髋部的疼痛几近锥心刺骨。若不是这样的投入,斯蒂芬·金怎么会继续贡献一批优秀的恐怖小说呢?
如果真的想热爱写作,请像对待工作一样去写作。工作不过是糊口的手段,单调乏味,你尚能坚持一日八小时;老板虐你千万遍,你尚能坚持住;而写作你那么感兴趣,在未来也能让你站着把钱挣了,那为什么不能给它再多一点时间呢?坚持日更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方法,它不过是一件倒逼自己思考、练笔的手段,但不是目的。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包括写作环境、写作时间、写作内容乃至写作风格,如果没办法日更,但是保证一段时间之内全情投入写文章,日常保持正常输入,就算像张恨水一样偶尔打打麻将,那么也是可以贡献出好的作品的。
我是一位新手妈妈,一边带小孩,一边工作,如果连我也能坚持写作,那么电脑前作为单身狗的你,又有什么理由说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