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种个人商业模式里,级别最高的是第三种,即“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其实原理很简单:既然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购买他人的时间”起码可以突破“时间总量”的限制。其原则也很简单:“低买高卖”---这实际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共通之处。
前面说过:
创业和投资,事实上就属于“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的个人商业模式。你自己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本质上就是购买那么人的时间),利用你购买的这些资源创造点什么(产品也好,服务也罢),再把它卖出去。而投资人购买的本质也是时间———创业者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更有能力的人的时间)的一部分————再想办法将其卖出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投资人首先看重创业才的素质,然后才是创业者所选择的方向了。”
能够成功创业的人和能够成功投资的人,在人群当中肯定只占极小的比例。比例不会高于万分之五。可为什么说“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事实上人人都在用”呢?因为这是事实啊!
当我们花钱购买他人服务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以便自己的时间不被占用。还记得服务行业送货员的所谓“缺陷”吗?在那个领域,绝大多数人每份时间只能出售1次。于是,当我们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就从本质上避免了将自己的时间花到那些只能将“一份时间出售1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
所以,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用得上的,甚至是大多数人终生无法掌握的。所以我也没有针对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做出更多的诠释,而是在这个系列里直接选择过滤掉。可与此同时,事实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机会运用级别更高的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这真是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然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从未把“花钱购买他人的时间”(在他们看来是付费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当成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来处理(事实上,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当然就从未意识到这件事情还需要更深入地琢磨才有可能不断优化。
我们大部分队用得最多的情景应该是美团送外卖了,我们都愿意花3块到4块钱去买他们的时间,帮我们去等外卖做好再送到自己手上这 个把小时的时间。我相信极少的人会为了省那几块钱自己跑去等外卖然后再带回到自己的地方再用餐吧?其实我们会被动的用这种商业模式其实是要归功劳于美团公司。而不是归功于自己的选择。其实从很早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时间的稀缺性和不可再造性,只要是占用自己的时间的事情,我都在想能不能购买别人的时间帮自己完成。比如在我20岁帮别人工作的时候,我去购买火车票,看到排着很长的队的时候,我就会主动去想,我能不能加一些价就不用排队购买到车票,这个意识里面我就会主动找黄牛买票。
不同人的思考角度,思考根据,思考质量差异巨大,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不肯花钱购买服务,宁愿用自己的时间来省下那些钱”这种做法,理念合理的依据应该是:确定自己的时间价值抵不过那个时间的消耗。只有这样的时候,“不花钱”才是合理的。然而,看看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就知道了,他们既不是这么做的,也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甚至根本没想过。于是,他们天天在做不合理的事情却不自知。
我记得有一次做快车从龙华区回公司,在快到公司的时候,快车司机接了一个回程单,因为路程比较远,走高速的话可以节省半个小时,但是需要多付5块钱的过路费。因为对方不愿意多付五块钱,所以司机也拒绝了这一单生意。我之所以印象这么深刻,是因为和我的价值观完全是相反的,如果是我,我一定选择节省半个小时而不会选择多花半个小时在路上。
我的价值观:时间》金钱
也就是说———若你认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你会作出一些决定;反过来,若你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你会作出一些截然相反的。
在许多年以前,我就不大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觉得“书太贵了”,甚至嚷嚷着“买不起”。要知道,书可是天底下最便宜的东西啊————即便是在书涨了好几倍之后。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的书价也比外国的书价便宜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因并不是人们浅薄地以为的“中国人不重视知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销量足够大。我们已经知道,写书是少数可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的方式之一,那么,既然能够“多销”,就可以“薄利”,如果能够“多销”很多,就可以更“薄利”——这才是国内的书价比国便宜很多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精英人士花时间认真写出来的书,饱含知识的结晶,却以接近纸张本身的价格销售———贵吗?怎么可能!这时候,付费就是捡便宜啊!归结成公式化的语言,是这样的:能被批量销售的时间更值得购买———它们实际上无比廉价。
除此之外,“能被更大规模地批量卖出去的时间”更值得购买,因为“更大规模的销售”意味着“更大规模的认可”———已经有很多人帮你验证了质量,岂不是更放心?(虽然也会有例外,可有什么事情是没有例外的呢?)要想认清“付费才是捡便宜”的本质,核心在于认可这样一个不等式:
时间》金钱
我们再回头看,为什么“花钱避免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到”一份时间出售1次“的事情上是值得呢?要想清楚:把时间花在哪里才最划算?
把时间投资到自己的成长上最划算。
因为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中,个体的价值决定了时间的价格(估值),所以,在所有人都出售自己时间情的况下,如果你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那你就赚到了——肯定不是马上赚到,但终将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
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想不到的:若你笃信自己将来能赚到的钱(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数值变化会像复利曲线一样,那你就能明白:在早期,无论费多大劲攒下来的钱,都只不过是”小钱“,一二十年之后,那一点点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另一个版本。
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是在提升自己的价值。若只是为了省下一点点钱而把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却因此耽误了成长,那就是多吃亏就有多吃亏了。可惜,绝大多数人正在这么做——把自己有限的脑力花费那些”鸡毛蒜皮“上。
时间和精力都具备排他性———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在那里,就无法用在这里。这就是绝大多数最终在某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都显得有点”弱智“,甚至看上去”生活不能自理“的重要原因。他们关心的不是生活琐事,而是那些更重要的事———其中必然包括自己的 ----------不断成长。
那么成长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
学习。
在有意义的人生中,貌似没有什么比这两个字更重要了,习得每一个技能,都是在给自己赋能,让自己拥有更强的能力。拥有更多的技能,就是拥有更多维度的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能够成长,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学习能力。甚至,在我的世里: “把“学习”,“进步”和“成长”统一称为“进化”
形象地讲:每当你习得一个新技能的时候,你就进化成了另外一个物种:学会了开车,你就进化成了腿更长的物种;学会了外语,你就进化成了视野更广阔的物种;学会了演讲,你就进化了嗓门儿更大的物种;学会了写作,你就进化成了声音更有穿透力的物种;掌握了统计和概率理论,你就进化成了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质的物种;熟习了统筹方法,你就进化成了具有“三头六臂”的物种,就能比别人多做很多事情;深入研究了心理学,你就进化成了能更准确地理解整个世界的物种;悟透了现代金融理论,你就进化成了当前这个金融时代最受恩宠的物种……
总是有人慨叹:“同样是人,差异怎么那么大呢?!”其实原因很清楚:虽然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踩同样的大地,呼吸同样的空气,同是“人模人样”,但每个人类个性往往不属于“同一个物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常常是“物种”之间 的差异——否则差异怎么会那么大呢?
逻辑非常清楚了:
既然———你的目标是“终有一天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那么———你的行动就应该是“想办法合理地逐步减少自己出售时间的数量;。
所以———方法就是”在能用钱换时间的时候尽量用钱换时间“。
进而———将省下来的时间全都”投资“到自己的”持续进化“上去。
那么,学习有没有方法呢?当然有,我比较推荐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中的第一个“学习”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还是动词,意思是说:要先把“学习”(名词)这个本领“学习”(动词)好,“再”继续“学习”(动词)
另外我一直提倡学习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学习当下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容,学到之后可以立刻落实到生活,或者工作当中去,以行动刺激思考,再以思考改良行动,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动中产生的思考,不仅质量高,数量多,意外惊喜也格外多。也就是论语:学以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我们的学习不过是神经元的偶然链接,彼此之间只有一根细若游丝、低宽带、随起随灭的电话线,就是第二种学习方法,储备式知识学习法,自己未来需要用到的技能或者知识。一般我不推荐,除非当下你各个纬度能力都非常强的情况下除外,我们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第二种学习方法,需要一些实践或者实验才能加固学到的知识。
而整整所有篇幅中,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你的学习能力,甚至要让你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让你进化成一个操作系统能够不断升级的物种,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