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大卫·亚当是《自然》杂志的一名作者和编辑,也是卓有成就的科普作家,他曾在《卫报》担任七年专业通讯员,撰写科学,医学和环境方面的文章,被英国科学作家协会评为年度作家。同时,大卫也是强迫症患者,他在1991年发病,现在通过认知行为的团体治疗,他的症状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大卫·亚当以自身强迫症发病,寻求治疗为线索,以大量的强迫症病例为基础,澄清了强迫思维和行为的本质特征,对强迫症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人们为治疗强迫症所做的种种探索和努力,进行了生动翔实的记述。他分享的治疗体验给强迫症患者带来希望,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强迫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核心内容
强迫症停不下来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不是不想停下来,而是无法停下来,停不下来是有客观原因的。对于强迫症的病因,遗传和环境,精神和大脑,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强迫症治疗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厌恶疗法、认知疗法,以及现在被证明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当然,也有过半数的人在服用药物之后,症状得到缓解。在如何面对强迫症这个问题上,家人,公众和患者自己,人人有责,大家应该共同直面强迫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虽然没有灵丹妙药,但是,主动寻求改变,改变也近在眼前。
一、强迫症的特征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强迫症,英文名是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英文简称为 ocd。正如这些符号形状所表现的那样,ocd 的“o”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就跟强迫思维一样,思维停不下来;ocd 的“c”则打开一半面向世界,就跟强迫行为一样,在现实世界里来回不停打转。这就是强迫症最核心的特征,停不下来的思维和行为。
强迫思维来源于侵入性想法。令人不愉快的,尴尬的,不合时宜的想法,叫做“侵入性想法”,几乎每个人都有,但一般都秘不示人,而且我们并不会被这些想法困住,一般转头就忘,不会当真。但是一旦不能忘,不能随便,特别当真,那就有强迫的危险。与强迫思维有关的侵入性想法有四种:跟疾病和污染有关,在强迫症中占三分之一;非理性担心,比如“我是不是没有锁门”,占四分之一;10%左右的人要满足某个模式或对称性,例如“不对称,毋宁死”;比较少见的是有关身体或生理症状的想法,有关宗教或亵渎神灵的想法,以及性幻想和实施暴力行为的臆想,比如“我想把车开到悬崖下去”。
大多数强迫症患者都用诸如反复检查、求证、清洗、触摸等等行为,来缓解思维带来的焦虑。还有一类强迫行为是回避,也有一些强迫行为和思维并无直接关联,比如有的人会数数,以避免好朋友死去等等。不过,这些行为只是暂时有效,不久之后焦虑又会卷土重来。思维不息,行为不止,行为不止,思维不息,两者互相火上浇油。为什么思维和行为停不下来呢,心理学家的白熊实验等可以为此提供一些解释。
强迫症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呢?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仍然只是猜测,遗传和环境影响可能各占一半。对于强迫症是否有大脑器质性缺陷这个问题,科学家研究发现,强迫症可能跟大脑的基底神经节异常有关,还有一种猜测,认为强迫症跟大脑缺乏血清素有关,所有这些都无法完全确定。
二、强迫症治疗的发展过程
强迫症治疗史上的第一个病例,是19世纪生活在法国的一位代号为“F 小姐”的年轻女性,但有关她的治疗情况,并没有留下太多信息。随后的一位就非常出名了,化名“鼠人”,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弗洛伊德的病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年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童年的创伤。至于强迫症,则是由于童年时自慰所产生的罪恶感被压抑导致的。但是,根据现有的临床数据,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疗效还有待证实。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取代精神分析,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这一学派的学者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包括强迫行为,都是学习积累来的,既然是学习来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狗把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反复多次以后,只要有铃声,即使没有吃的,狗也会流口水。按照这个思路,当出现强迫行为的时候,就立马施加一个不愉快的感受,久而久之,这些行为就会停止。这就是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厌恶疗法,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接下来是认知学派,这些研究者想要弄清楚,既然人人都有侵入性想法,为啥不是人人都得强迫症呢?这些研究者猜测,很可能是患者对待这些侵入性想法的方式不对,并且发现了强迫症的三种典型思维方式,第一种是放大危险和个人责任;第二种是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第三种是过度夸大思维的重要性,“想”和“做”在道德上是等价的,想了坏事就等于做了坏事。
今天,一统江山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这个疗法被证明是目前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疗法。包括专注于强迫思维的认知重建,和专注于强迫行为的暴露反应防止,以及其他一些具体方法。目前,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有的人认为药物有效,有的人认为行为治疗有效,有的认为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双管齐下有效,这些都因人而已,没有定则。
三、社会,家人和个人应该如何面对强迫症
对于社会来说,应该提高大众对强迫症的认识。强迫症并不搞笑,不是行为怪癖。目前,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的误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强迫症的歪曲却还在继续,现在,很少有人会对抑郁症患者说“要振作一点”,但是还有很多“逼死强迫症系列”在供人娱乐。还要认识到,强迫症并不是一般的执念,更不是人格优势。同时,提高公众对强迫症的认识,往往需要有识之士的呼吁。
对于家人来说,第一,应该避免卷入强迫行为,对他们的强迫要求要善意拒绝,或者在提前表明立场之后不予理睬,不指责也不包容;第二,鼓励患者去看医生,强迫症通常不会自己就好了,患病时间越长破坏性越大,也更难治疗,目前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大部分患者都是有效的。
对于患者个人来说,应该直面自己的问题,积极寻求帮助。作者大卫在经过6个月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之后,有了实质性的改善。虽然强迫症并未离他远去,强迫思维仍然没有彻底停下来,但是现在他知道它会时不时冒出来,但也会时不时溜走,他没有再跟随这些想法,他用停下来的身体四肢,去另辟道路,开启新途。
金句
1. 他们想停止强迫思维和行为,但停不下来,唯一停下来的是生活。
2. 别对抑郁症病人说“你要振作一点”,也不要对强迫症患者说“停下来,别想了”。
3. 每个强迫症患者脑袋里都住着一头白熊。
4. 强迫带给他的到底是坚韧不拔的荣耀,还是想停停不下来的噩梦。
5. 虽然没有灵丹妙药,但是,主动寻求改变,改变也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