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先文学预热一下,养养气,因为今天要讲的事,度数可能有点高,我们聊圣人。
圣人没有明确的定义,有的老一点,像老子,有的知名度高一点,像孔子,还有的,我们会记得不是太清晰,笼统地都叫诸子。干圣人这一行,有个优势,就是你不用做到第一名,别说是第二名,就是好几百名,也会有人记得你。就像晚于老子2000多年的王阳明,也是一位圣人。
我们讲圣人,有一点最纠结,就是圣人到底是不是哲学家?学界最大的争议就是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像西方那样,随便一掰,手指头脚指头都不够用了。木心讲过,中国有一个半哲学家,老子算一个,庄子算半个。说的数量少了点,但总比有的人说一个没有的好。其实这个命题,如果是国人自己来判断的话,我觉得纯属个人偏好而已,就像王阳明,我觉得他也是个哲学家。
讲圣人讲古人,最怕的就是讲的不是人。王阳明是个怎样的人呢?他15岁左右跑去居庸关的烽火台上去怀古励志,干过这事的还有17岁的李世民,去雁门关打仗时,没事跑到边关侦查,而遭遇敌军。王阳明爱学习,学道学儒学释迦,17岁提亲时,跑去和道长聊天打坐,18岁找宋儒学人格物,格竹;30岁左右在九华山,与和尚聊天机辩。他不喜好科举,认为读书人第一等事不应该是考试做官,科举考了三次,9年才考得进士,现在的高中生也这样,最后还是一样乖乖的参加高考。他还轮过岗,干过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出了点名气的是兵部这份工作。重要的是,王圣人还有个好爸爸,科举状元,吏部尚书。
圣人能留给我们的,往往也不多,王阳明最出名的两句话:“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句是他躺石头棺材里几天不吃不喝得到的真谛,“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是他撒手人寰前留给世人的遗言。一假一真,俊爽铿锵,真大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