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4月26日,期待已久的“研学旅行”拉开帷幕,有条不紊的按照既定程序开展活动。这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是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瞻仰“司马迁祠”,游览“党家村”,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印记,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契合在一起,完成群体性历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
上篇——风追司马
记得很多年前陕西电视台直播“纪念司马迁诞辰”相关活动,主题为“风追司马”,琅琅上口的四个字,在“司马迁祠”随处可见,有一个展馆的门匾上篆刻的便是“风追司马”。查询了一下,《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风用来比喻司马迁的高洁品行;追是追慕的意思。终于解开了多年来的疑惑。
司马迁祠,是以“司马迁墓”为核心,围绕太史公——司马迁生平历史痕迹以及《史记》中所撰写的内容展现为主题的一系列建筑和风物景观。置身其中,浏览从“尧舜禹禅让”到“汉高祖雄风”大型时代花岗岩雕刻立体场景雕塑,能够切实感受到泱泱华夏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切实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亘古不断的民族品质;感受到中华民族倍经磨难而不衰、历经挫折而更强的伟大民族品格。
沿着山路崎岖,脚下均是硕大的石块拼铺而成的道路,蜿蜒曲折、伸向山顶。一路上有各种的古代或仿古建筑,陈列着与太史公——司马迁相关的物品,展现了司马迁坎坷而伟大的一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史书艺术”的完美臻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受辱不屈、著史立传的高山仰止品格是后辈做人立世的千古典范。
以前每每到渭南下邽镇,总是在想,连“潘金莲故里”名号都有两个地方在争夺,为什么“三贤故里”的下邽镇没有没有什么存在感,没有值得纪念和游览的地方。伫立在山顶“司马迁墓”前,浏览一块一块前朝古人撰写的纪念碑石,看墓塚上“五子登科”寓意的柏树,感受千年的风霜雪雨,世代的崇文重教。才明白历史文化的印记是一代一代接续努力的成果,是传承、是坚守、是继承、是发扬,是万千有志之士的勠力同心。
下篇——“党家村”游记
吃过午饭,马不停蹄赶到了“党家村”。
“党家村”是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保持了上百年的历史风貌。村庄以家庭为单位,建成数百间类似的院落,错落有致。进入每一个院落,情形大致相同,细微之处总有区别。每一个院落的布局如同北京四合院一般,只是规模远远小于“北京四合院 ”,四面的房子和中间的庭院都很小。党家村四合院除了小之外和其他地方院落的区别主要是:党家村院落门房住的是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人,监督家庭成员的早出晚归,接受家族成员的入户出门叩拜。其他地方的院落,门房住的基本是仆人或者地位最低的人。
“党家村”最出名的是院落的门楣和家训。每一处院子门楣都有门匾,刻有文字,门前墙壁均有雕刻花纹图案,各色中国古代吉祥的寓意在党家村门楣都可以见到。每一个院落都有自己家族的家训篆刻于最显眼的地方,训导着后辈谨遵教诲,恪守立身处世原则。
“党家村”每一个院落门前都有一个“拴马铁环”,意味着每家门户都有自己的“宝马良驹”,和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车库的道理类似。在遥远的明清时代,党家村人以耕读传世,卖卖贸易致富,生意做到北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南至广东佛山。一个两个精致的院落令人驻足,数百间风格类似又各具特色的院落,坐落在山坳之间,就令人惊叹不已,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坚守是一代又一代党家人优秀精神品质的凝结。
后 记
“司马迁祠”承载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党家村”传承的是丰富的民俗文化;一个代表帝王将相的传奇,一个记载着劳苦大众的努力;历史和文化相得益彰,将小小的县级市——韩城,锻造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构筑了韩城的名片,果然名不虚传。
由于时间紧迫,加之需要照顾众多学生,没有办法仔细欣赏各个景点的深厚底蕴,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实属遗憾。缺憾是生活的永恒,所以“完美”才愈显其“可望不可即”的高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有时间和精力,还要有物质的支撑,愿我们不为生活所累,拥有诗意和远方。
感谢景区导游的不辞辛苦,细心讲解,感谢学生们的乖巧听话,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