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问题不能用陈述句来下定义,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窥探其本质。艺术就属于这种问题,在此我略抒己见。
<一>符号
艺术作品用传播学来解释,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最普遍的信息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然而艺术品其实也是一种表达符号,只是更加隐晦而已。
传播中有,信息发出者、信息、信息接受者,而艺术系统中有,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与之对应。它们分别是信息的创作,信息,信息的鉴赏。它们相同之处是传递的都是人的感知,而区别就在于直接性和间接性。当我们听到一句话时,可以很快的准确的明白其要表达的含义,而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需要调动自己的经验、知识、感官、想象……才可以领悟到作者表达什么。
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即使是简洁明了的语言符号也会经常会词不达意,更何况间接的艺术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种写照。
哪这种“词不达意”又是怎样造成的呢?语言词不达意是,想要表达的东西没有讲出来,语言不成熟,接收信息者会错意等。其中传者、信息、受者只要有一个错误都会导致词不达意。放之中艺术的“词不达意”则也是这三各方面,只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
<二>矛盾
矛盾是什么?一个事物本身是“一”,为了了解事物,我们就会把它分解为“二”,矛盾就产生了,它们既为一体又相互对立。
人为“一”,为了加以区分,分“二”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就是一对矛盾了,相互对立又相互重合。
讲到这里你可能不明白了,这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不然我怎么会提出来!
关于艺术的本质特征,有两大阵营:“客观精神说”和“主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强调,艺术是以描摹客观世界为目的,而主观精神说则强调,艺术是主观的创造。
但是根据我所讲的矛盾的产生原理,人认识世界这个活动中,世界是客观的,人是主观的,这个认识活动少了哪个主体都是无法完成的,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哪个!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起作用,但总有一个占主峰,不能只靠主观,也不能只靠客观。
关于美术中主观因素多一点,还是客观因素多一点的问题,西方美术史给了我们答案。起初西方的绘画以表现客观世界为主,直到印象主义的时主观因素被强调出来,形成了两大阵营,发展至今,就是古典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对比。
如果把矛盾比作天平,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往往是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最后达到平衡。客观因素占主导的绘画有上千年历史,一旦天平被拨动,一定会导向另一个极端,主观因素。那么未来艺术的发展大方向会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中庸么?
以造型为主绘画还是以观念为主绘画,是初出茅庐的艺术工作者必然遇到的问题。有人选择打好基础再去做形式上的改变,最后去“表达”。而有的人则想,反正我是为了“表达”为什么不去找更为简洁明了的形式。这样就会形成:我是更注重观念的人,还是更注重形式的人的问题?但这根本就不是问题的本质。
而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在形式、观念上的侧重点的不同,导致了我们以为主要矛盾是形式与观念的矛盾,其实则不然!
形式上,以客观因素以写实为主,而主观因素则是多种多样的形式。
观念上,客观因素以现实主义为基准,而主观因素则以当前意识形态为基准。
中国有个词语叫,物以载道。什么样的物载的什么样的道,什么样的形式体现什么样的观念,而艺术品的产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形式和观念,本就是一对矛盾体。优秀的艺术品必然是通过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深刻的思想内涵。
无论是以观念为主,去画画还是以形式为主,去画画。似乎“表现”这个动词都被忽略了!其提现的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艺术家的审美,想象,创造……的体现!
<三>意识形态海洋
我把意识形态比作海洋:物质生活在进步,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在变化。人的意识不会像物品一样,不符合当前社会就消失。所以由意识形态产生的文化是在不断积淀的。意识形态本身则像是海洋一样。当前时代文化潮流,则是一波波的浪。
审美的结果作为一种文化,其也是不断变化的,总有人在浪尖,也总有人在随波逐流,你不能说“谁的审美不行”,只能说它符不符合当前时代最前沿。
拿服装时尚举例,会有人发现,穿那个世纪的衣服的人都有,抓住潮流的人没几个。那什么是潮流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一定是紧跟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而意识形态又是由物质发展所决定的。其中潮流的复古,也不过是对旧的眷恋的意识从新成为一小波潮流。
在这个意识形态海洋上,景色甚好,各种人齐聚在此,我大致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乘风破浪之人,跟随时代步伐最前列的人。
暗流涌动之人,跟随时代发展保有个性,创新的人。
搏击风浪之人,时代下,用深刻的内涵、坚定的自我,窥然不动的人。
随波逐流之人,时代下,丢失自我内心空洞而随意跟风的人。
肆意飘荡之人,时代边缘最外围不被带动之人。
当然在实际中什么问题都不能被绝对化,希望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这样的分类会给迷茫的人找到方向。
能全篇看完的,给你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