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圆桌课程“改变的力量”后,我真实感受到了改变的力量,也深受着“把爱传播出去”的影响,深受着“把结果弄好来”的影响。 第一次听到学长分享“无我为人”是一阶课程结束后的三个多月,正好圆桌来到温哥华拜访。美娜学长分享着她“无我为人”的故事,也打动着我。但似乎“无我为人”离我还太远。 特别是学习心理学,学习各种疗愈后,更相信,我是一切的爱的源头,如果没有“我”,没有一个好好的“我”,怎么去好好地为他人?就这样,我在一步一步修着“我”,想把自己一点一点修好来。 我把“我”看得很重要。首先,这是件好事。以前,很多时候,我都失去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地,我找到了些我的碎片,在慢慢地拼图完整的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慢慢地,我也看到了我的骄傲,这份骄傲,让我对已经发生的不合心意的事情带着不满或指责或郁闷或气馁;让“怎么是你?”“怎么是我?”频频冒泡;时常把“把结果弄好来”抛到九霄云外去;“把爱传播出去”也时常受卡。(当然,这份骄傲也给我带来很多好处,这里先暂搁不表。) 一行禅师说:末那识引导我们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末那识是我们误以为有一个独立的“我”的原因。我们痛苦是因为掩埋在末那识之内的歧视与妄想。 这也让我想起了阿德勒理论中对合作精神的强调,人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始终和他人存在着关联。 一行禅师说:一些问题譬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是否有人爱我?”“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都会令我们受到折磨。我们受苦,因为我们陷入一个分隔,独立的“我”的概念之中。当我们深入观察后,我们可以修习“无我”了悟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我们与所有的祖先,与所有的生物以及非生物相连。西方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固定、完整的“我”。由于西方心理治疗还是陷入“我”的概念中,因而只能带来一点点转化或疗愈,不能带来更大的帮助。只要我们还陷入一个独立的“我”的概念中,无明就还存在于我们体内。当我们看到“我”与“非我”的紧密联系,无明就会得到疗愈,痛苦、愤怒、妒忌及恐惧就会消失。当我们修习“无我”,我们就能超越那些令人受苦的问题。 这些话语,让我对“无我为人”顿时有了新的了悟。 有一个故事,非常好地说明了什么是无分别智。有一粒盐,它想知道海水有多咸:“我是一粒盐,我非常咸。不知道海里的水是不是和我一样咸。”一位高人回答了那粒盐:“亲爱的盐,你想知道海水的咸度的唯一办法就是跳进大海。”那粒盐于是跳进海里,与海水融为一体,它因此全然觉知了海水的咸度。我们无法完全明白一个人或一件事,直到我们成为他(它)的一部分。在法文中,comprendre的意思是理解。从字面上而言,就是捡起一样东西,然后与它融为一体。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与某样东西有隔阂,就不能期望自己能够完全明白它。 这又让我想起了马歇尔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的: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用全身心倾听。 “我”与“非我”,“我”与“无我”,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把结果弄好来。 静静地等待着月底的圆桌三阶课程。。。。。。 当我抬头看云的时候,我就成为一片云;当我低头欣赏游动的鱼时,我就在水中游;当我凝视高飞的鸟时,我就在空中飞翔;当我爱你的时候,我就成为了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中很多美好的文字节选自一行禅师的《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最后一段是节选自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