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腾讯视频里看到一档节目《樊登读书会》,看了两期,一期讲《巴菲特之道》,一期是讲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离职的收获。
我还挺喜欢这个节目,因为觉得能学到东西。最近真的很少看书了,很多媒体在倡导要多阅读。在我们这个阶段,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强度算比较大的,但是希望这不是不读书的借口。
学习从来是一件马虎不得的事情,所以知乎上有人评价《樊登读书会》过于片面或者个人立场化。这一点我感觉是有的,好的书建议搜集起来,自己认真品读,仔细思考,才会有最大的收获。在知识上面,知道、做到、得到是三个有着很大区别的方面。高压的职场环境会催生出很多的快餐文化,比如阅读也快餐化了。现在有很多有声电台,微信公众号的夜读,以及类似樊登这样的视频节目。另外一方面是人们的惰性,我有很多朋友跟我讲一看书就是催眠,所以宁愿看视频,听音频,也不喜欢看文字。
如果仅仅是聆听了别人的总结,仅此而已,那还只能是处于知道的层面。只有实践和思考总结了,才会变成自己的智慧,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生产力和创造力。
所以,拾人牙慧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累积过程。它能够丰富自我,但是不一定能很好的提升自我。
今天定的主题是系统性思考,上面貌似讲的偏题,这也是我很想去写的一个话题,当然这个主题似乎也很深奥,具体展开来,估计也难写的很详尽。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句话前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心正,而后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面的格物致知就是最基础的,意思是:观察和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认知。我觉得,这就是对系统性这三个字比较好的解释,要做到系统性的思考,就是要去考究事物的本质,而非单纯讨论事物的表象。
说到这里,想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笑话。前几个月在肥西看房子,然后跟老爸商量,征求他的意见,我说这个楼盘离地铁口不是很远。老爸随口问了一句:大概有多远呢?然后我也随口答了一句:不远,开车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接着老爸问我:难道你要开着车去坐地铁吗?我当时一愣,问的我迷之尴尬。
这就是下意识的用感觉去评判事物,所闹出来的笑话。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说楼盘距离最近的地铁口是3公里就可以了,对吗?
再举个例子,在诺基亚手机风靡全球的时候,乔布斯推出了苹果手机。诺基亚的人员把苹果手机拿来做研究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这手机不耐摔,未来一定没有市场。但是结果,现在我们都看到了。诺基亚应该做的是分析产品力的优劣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不是根据固有的思维去评判苹果的产品,对吗?
系统性的思考就需要我们做到:根据事实去分析,而不是根据主观判断来下结论。
节目讲到巴菲特的投资之道,都是有着巴菲特自己总结的智慧和缜密的思考的。讲述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这点我觉得非常好,现在这个社会都在谈忠诚,老板希望员工把公司当作家。员工反问老板你把我当家人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永远的雇佣关系,所谓的忠诚也是相对的。老板与员工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员工在公司的期间如何能做到双方利益最大化,对吗?有句话这样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接着节目里把公司比喻成球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新颖的解释。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乔丹不会跟公牛队签一个永久的协议,也不会说我永远忠于芝加哥这座城市或者这个球队,球队也无权要求任何人这么做。但是乔丹和公牛会签订一个三年或者五年的协议,在协议期间,乔丹的目的是自己的经济收益及冠军的荣誉。而球队的目的核心的也是经济收益及荣誉。在这一点上来看,它们是高度吻合的,所以它们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尽可能的去赢下每一场比赛。
当然,作为老板经营一家公司,绝不是这里三言两语这么简单。我想表述的是:解决任何问题,我们抓住了关键和本质,才能比较完善和高效的处理好问题。这个道理大家或许都懂,但是不一定都能做到。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常识,个人的情感,过去的经验或者别人的建议来处理问题。在很多的情况下,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抓住问题的核心与本质。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标题是《顶尖咨询顾问的逻辑思维力》,我觉得写的非常的好。值得深入阅读mp.weixin.qq.com/s/RCdqaxev-XNLi9J1TqoKrw。
最后也希望大家培养逻辑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并且养成这个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说话做事条理思路清晰,当然这个习惯也会让你收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