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过巩俐、章子怡演的电视剧吗?仿佛除了电影、广告和各种秀,很少见他们的电视剧作品。
因为人家大致就没有拍过,不记得最早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跟张艺谋合作的新老谋女郎吗,被张艺谋要求不能拍电视剧。因为在电影导演的认知中,只有电影才是艺术,而电视剧也叫肥皂剧好不好!
这些在电影学院读书时就有机会上大荧幕,并因一部电影名满天下的人,跟赵薇这样的从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还珠格格》类作品出道并火起来的人不同:为了自己的形象更有价值,即便饿着肚子也不能去拍电视剧。
另外,从电视剧走出来的赵薇,后来也去拍电影了,而且自己当导演也是当电影的导演!
电影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传统的认识上的确是分层次的!
在世界上,有许多一本书的作家、一首歌的歌手!
这类人这辈子可能写过很多书,唱过很多歌,但就一本书一首歌火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然,这个原因很复杂,对于作家而言主要是因为这些人主要靠个人天赋和生活经验积累吃饭,但天赋和生活就那些,吃完了就没有了。如果不能将写作和歌唱做成一门技术,仅仅靠个人的先天,这些人都走不远。
现在相声演员岳云鹏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成名曲”《五环之歌》云云,这成了他的代表作。
一本书、一首歌虽然可能会被高手“鄙视”,但这也是人家的作品!
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而低估别人,这样子就会生出为啥大众这么“庸俗”,不能发现自己这块璞玉的感慨!
自己感觉自己牛是不算数的,说出来就是吹牛,不说出来是自恋。你得让别人认为你牛、让有价值的人认为你有价值,才算是真的有价值。
但如何让别人说你牛呢?如果你仅仅想让一个人认为你牛,你整天跟他去讲就可以了,譬如许多婚姻里面,即便那个男生在社会严重很一般,但在女生眼里可能就是她的“大牛”。
但如果你想让这个世界认为你牛怎么办,需要更多的人认可你?比较低等的做法是弄许多证书、头衔,但人们越来越明白,名片上头衔越多这个人越low的道理。
说白了,你不能强制别人认可你,你需要展示自己,然后让别人去判断。展示自己的方式,没有比作品更有力的了。
你得有自己的作品!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跟我说,他面试失败了。当聊到他做过的项目时,都能拉拉杂杂说一大堆。技能、流程、理论,说得头头是道,最后让候选人说一件自己做成的作品、为之骄傲的事情,一件都说不出来。
工作了几年或十几年,如果你都没有一件能拿出来说的、做成的事情,其他方面说的天花乱坠,都是要打个折扣。毕竟浅薄的人总是说出苍白无力又空洞的话,让人心生厌倦不已。就像没有实力的道理和没有实力的上进心一样是让人嫌弃的,在专业力量的面前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所以一个人想要自信就必须得做成一件事。
不管是你深度参与的,还是你主导的,如果做成了,这东西就像一个标签贴到了你身上,你是一个能做成事情的人。你有技艺、有耐心、能够与人协作,这些品质非常重要,一个人是没法成大事的。
我知道,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懂得很多的大道理,但是你千万不要只是说说而已,一定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这样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很容易被别人轻视。你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语言是非常苍白无力的,最好可以用实际行动证明你自己。
很多人虽然面试时能巴拉巴拉地说一大堆,具体问到不同的项目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时候也能说很多,但如果要问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而不是用另一个方法时,大部分人则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个朋友总结的是:大部分人都是“干活的人”,但从来不在干完活儿以后再深入的去思考和总结,所以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具体干活行,但没有掌握背后的原理和概念,成不了领导者而只能是个执行的角色,也无法超越干活成为专家。
在公司干了那么多活算不算自己的作品,在简历里面写的项目经历算不算?
这当然也算,但大部分时候,这些作品如果拿电影和电视剧比,可能连电视剧也算不上,最多算你读大学时你们班年底联欢时的水平。更不用说,项目是协作的成果,个体的价值比较难衡量、难于展示,其说服力也就不高。
但如果是你做完项目后,不是为了应付和交差,专门对项目的过程甚至背后的原因写的总结报告,就更加容易让人看明白和令人信服。再进一步,如果能将你的经验写成一本逻辑清晰、表达明白的书,还有人愿意读,这是更抽象同时也是更有说服力的作品!如果不愿意写,你将经验做成一个产品或者一种服务,在市场上有需求,这样的作品说服力也更强。
不要忘了,产品也分层次!
作家写的书、歌手唱的歌、手艺人做出的产品、马云的阿里巴巴、你写的文档甚至隔壁老王家的小孩,都可以算作品!
这个世界,除一小部分人靠脸吃饭,大部分人要靠作品吃饭。当你刚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因为你的一个或者几个证书得到一份工作,随着你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证书的价值降低,你的作品价值就得越高。
这个世界很势利,说一万遍自己是最有才华的作家也没人相信,但只要有一个拿的出手的作品展现出来,作品自己会说话,他们会说你很伟大。骂一万遍社会的势利、老板猪头也不创造价值,你只有甩出你的作品才能亮瞎他们的狗眼!
但你的作品是什么?
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是春节晚会还是你们班的茶话会水平。你有没有有意识的去生产自己的作品,然后再去与世界平等的对话呢?
不管你有没有这种得有自己的作品的意识,现在意识到也来得及,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你已经错过人生的发展机遇并为此感到后悔时,很多人喜欢用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但是,我想告诫你的是,假如你十年前有机会改变命运,那么,最好在十年前就抓住机会,而不是等到十年以后再行动,因为有些看起来很励志的话说出来非常容易,但做起来完全就是另外一码事,因为要做到热爱它并长期投入,才能出作品,那怎么办呢?
当然是:一是确定自己热爱的方向。喜欢乃至热爱很重要——有了热爱,才有可能在枯燥无味、阻力重重时,仍然愿意继续。甚至不需要咬牙坚持,因为热爱,才会有乐趣。
二是长期投入。很多人声称自己热爱,但实际上拉出来,水平残次完全不能打,爱则爱了,却不舍得投入,那也只是口是心非。最好扎扎实实付出一万个小时,学习、思考、练习、精进。
这种看似最笨的办法,一能锻炼能力,二能锤炼态度。事不难,但偏偏大多数人做不到。一旦做到,铁定能超过百分之九十。
想要别人重视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智力、思考投射到一个作品中,让这个作品有价值,有力量,如果能实现,就值了。
办法有千千条,但做到这一条就够引起别人重视你了: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并长期投入(10000小时起)然后做作品。
最后我想用叔本华的话来做一个结尾:一个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他越是能做到这一点,就越能从自身发现快乐的根源,就越能感到幸福。
这就像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就是求诸自身。”
因为其他一切外在的幸福来源,从根本上说都是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它们转瞬即逝,偶发性强,经常难以掌控,所以稍微得意忘形,就可能消耗一空,这种情况是人生中避无可避的。
步入老年后,这些外在的幸福来源也必然会枯竭:此时所谓的爱情、玩闹、对旅行的热情、骑马的爱好,甚至社交能力都开始远离我们,而死神的镰刀更是收割了我们的朋友和亲戚的生命。
到那时,我们更应该依靠自身,因为始终常伴左右的只有我们自己,在人生的任何阶段,自己都是真正且唯一的幸福根源。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