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爱的感化,而不是教化。
教育不同于其它工种,特殊性就在于他的教育对象是人。他应该是心灵的沟通、融合。
后进生的转化,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后进生的教育要民主,要用心灵赢得心灵。要"投其所好",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能快速成为朋友的的渠道之一就是:饭桌。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而且中国人也特别擅长利用"饭局"。推杯换盏间,气氛融洽,吃好喝好,啥事都好商量。
李镇西老师经常请学生吃饭,长期"混"在一起,自然就成了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李镇西老师说,对后进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具体实施中,应始终牢记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可发动全班的力量寻找后进生的优点,由班级舆论推动他们前进。
“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然后教师可以以约定的方式鼓励学生每改正一次错误就来报一次“喜”,老师再予以积极表扬、鼓励,培养学生“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李镇西老师还说: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生”施予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不只是“后进生”)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李老师多次在新学期第一天开始就让几个“后进生”进行“看谁进步大”的比赛。并让全班学生以《xx进步大》的作文进行投票(规定只能写一位同学)。这样的过程是认真的,结果是严肃的。
思考:我们班还有80几天,孩子们就要毕业了,班上大多的同学都属“后进生”,班上学习的氛围不浓,班集体的意识淡薄。学校、老师已经对他们进行了“最高级别的压榨”,从早晨6点到晚上10点,他们都像陀螺一样麻木地转着。也许是需要呼吸,他们以各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松懈、对抗,各种错误从不间断,学生戏称:操碎了心的班主任。那么,怎么办?这样下去,成绩肯定如想象中的一样糟糕,他们的青春每天充斥着责骂、唠叨、惩罚,浓云不散,一片灰色。我能不能做点什么?
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这是不是就解释了以往我们教师口中的:优秀的学生没良心,走出校门就不认老师了。我们总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不感恩,却没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呼吁:“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后进生”“独特的精神需要”,要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思考:任何时候开始行动应该都不晚。试在班上开始评选活动:”最热心的人“、”最勤快的人“、”最勤奋的人“、”最踏实的人“、”最闹腾的人“、”最安静的人“、”最有礼貌的人“、”最邋遢的人“;甚至于可让学生自己命题,规定每个学生只能写一个人,文章得分(满分50分)除以10计一票,两者累加得分最高者为”获胜者“,每次我写颁奖词,并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