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自己尝试积累渐悟,先从这里开始写。
读中学的时候, 除了课本没有看到过几本课外书。每天上学放学胡闹捣乱,不觉得学习有多难,只是觉得没趣。班上转来一个比我们年龄都大一些的女同学,在宿舍里面与我做邻居。她话不多,很安静,回到宿舍她在睡觉前喜欢在笔记本上画画。我很好奇,跑过去看她画,一开始只是看,她让我猜她画的什么,我就照着对画的理解说,她开始愿意给我讲她的故事。我们成了好朋友,她在她的故事里面总是提到读书。我又开始很好奇,她说,等我回家拿一些书来给你看。
我第一次看了《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那时候看的似懂非懂。但是从那时候第一次知道了,原来除了课本外还有很多更好看的书和故事。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一遍遍的背诵课本里选的《论语》,背诵不难,但是一节45分钟的课,一直背就有点太无聊。又不能偷偷下课,只能捣乱。可是如果影响了左右的同学也会被批评。怎么办呢,就自己模仿“有朋自远方来……”,照着胡乱写。乡村中学每到周五下午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没有什么课,开完周会就马上可以回家了。开周会的时候大家都搬着自己的小凳子排坐在操场上,校长讲话多半是我们听不懂也不愿意听的,就在下面偷偷说话。看到过班上几个成绩好总是受到老师表扬的女生,开周会的时候也是带着自己的笔记本,或者课本。我也想学。
有一次开周会我拿了我那个笔记本,和周围同学偷偷聊天时笔记本被她们翻看了,笑声起伏,班主任来我们那里用眼神威慑了好几次。我从小胆子大,但是那一次我有点害怕了。小时候在乡村长大的孩子童年里面没有什么是不敢尝试的。就是调皮了被家长训了也不觉得有啥,下一次还是会偷偷爬树,去河里游泳。但是我这一次因为自己写的东西被同学认真看,而害怕。怕我万一写错了什么,怕什么呢,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有一年放暑假特别想我妈,可是又知道她有事情回不来陪我。但是我心里很想,怎么办呢?我不知道从哪里看来了一首诗,特别触动,一个字一个字的回味,觉得非常的应景,作者怎么就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呢?
思念是深秋树林里的落叶,扫之不尽又接之不迭;思念是千千瓦探照灯,照亮了远方自己又黯然神伤;思想欲睡不能的长夜,万籁俱寂又万马奔腾。
自己拿圆珠笔笔一遍一遍的写下来,无意间发现放到水里之后圆珠笔写的字变好看了,于是好像又被另一件事情吸引,把很多自己喜欢的句子都写一遍,放在水里,再捞出来晾干。
竟然忙活了一个长长的夏日午后。
现在再看,诗的作者表达的情感应该不是思念母亲吧!可是,谁没有过莫名其妙的小时候呢?
长大了看一切都很新鲜,遇到喜欢的诗像心里开了花。喜欢过很多诗。后来故意不让自己再读。觉得自己没有看清楚自己,不想混沌。总是很着急什么,又生怕错过了什么。
直到最近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读过去的篇章再回来反复读。他说给一帮画画的年轻人讲文学史,外面很多质疑的声音,他说那是因为他们不懂。问来听他讲课的学生一个问题,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悟?
顿悟一定要有渐悟的基础。潜移默化就是渐悟。他还说听课,讲课,是渐悟的功夫,渐悟的进程。顿悟可以写下来,渐悟无法写下来。心中一亮一暗,一冷一热,都可以,也应该写下来。这样,诸位与我分开后,仍目光如炬。
我前面的看起来有点散乱的几个小片段,现在尝试串起来。来自我反思,我为什么要写?
一路走下来,重新学习写,是因为想要认清楚我自己,想更看得清真相。
肯定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把自己想明白,并且有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比如,人之初,性本弱,人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让自己逐渐变强。影响人选择和行为的,不是逻辑,虽然逻辑很重要,而是价值观。(写到这里来,如果大家对价值观有兴趣可以去听多贝公开课《以理服己》)
一个人想要提高自己思想认知的高度,只有不断的让自己有机会能够见识到别人的,历史上那些沉淀下来的,价值观。也就是木心说的,要先主动的让自己受影响。然后再跳出来,积累和构建自己的体系。其实不断的主动让自己受影响的过程,就是在积累渐悟。
试想一下,我们读的每一本书,每一个作者都是在给我们传递他们的价值观。我们认真读书,领悟作者的观点,心中一冷一热,一亮一暗,更应该把这渐悟的过程记下来。写就是在做这件事。
为了什么呢?如若真能做到,收获的不止是认清自己,更能看清楚世界,还有目光如炬。
如若真有那一天,一路跌跌撞撞又怎么样呢?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丢了真挚磅礴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