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
每每敲下键盘捡起笔头的时候,难免会问一问自己,写,是为了什么? 《写作风格的意识》作者史蒂芬·平克(Stven Pinker)这么说:
写作的目的是呈现,动机是呈现不偏不倚的真相。
文章是望向世界的一扇窗。
跟读者对话,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世间的万物。
是该去瞧瞧窗的模样了。
初来乍到时,你刚离开子宫,世界由暗变亮,由暖变寒,由狭隘变开阔......
试着睁开眼,看到从未见到过的高大的生物,他们面部表情如此丰富,不知是什么情绪。
鼻子好似能进入一些气体,白色大褂的味道以及各种人抱起来不同气息。
耳旁能听到笑声、哭声、交谈、碰撞、以及嘈杂的机器运作声,还有人在我眼前不断的张口闭口。
紧接着被一双大而温热的手掌从床上拖了起来,鼻子和脸颊被另一只手碰触,那人在张口闭口说什么。
这时,肚子有一些空,想要有一些东西来填饱肚子,突然发觉自己可以发声,裂开嘴巴,闭上眼睛,皱起眉头,然后从口中发出尽可能大的声音,据说那是哭声。
于是那个温柔的人瞬间就懂了,开始抱起我哺乳,借此安慰我空空的胃。
这些,是生而为人无需刻意习得本能,眼睛,鼻子,嘴巴便是窗。
而后学习吃饭、走路、讲话...... 再长大一些,开始读书识字,与从未相识或相隔千百年的人通过文字,产生对话,有了某种联系。 甚是有趣。
遇上好课文,便被要求抄写,背诵诗篇与短篇,概括长篇中心思想。 稍有乏味。
形式上除了背诵,也有了日记,作文,朗诵,可以有抑扬顿挫之美。 开始乐在其中。
作业评分,命题作文,交上去后,有时拿优,大多时被红笔画线圈圈。 仍觉有趣至极。
渐渐孩童时的兴趣多了起来,尤其发觉当写字无法再彰显自我时,写作便成了所谓的无用之事。
如此,是成长为社会生物必要本能,讲话,朗诵,作文便是窗。
近几年,开始捡起笔头,刻意去记录一些事情,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记录甚广,包含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碎片文字居多,不成文章。
隔段时间翻起总觉干瘪,少有触动,有时甚至会质疑是否真有事件或思想发生。
三五年前的自己无法通过文字与现在的自己顺畅隔空对话,难免会觉沮丧。
记录是担心遗忘,但文字更应用来交流,与自己交流,与他人交流,与过去交流,与未来交流,像个小时候那个孩子一样。
写作是一个找回自我的过程。 像最初来到世界那个孩子一样,去感知万物,用文字记录,让它如实呈现,回归交流。
现在,带着对窗外万物好奇之心,忍不住站起来,用指尖,向外推了一下,窗开
良好的写作并非本能,对人类来说,这甚至是项艰难的任务; 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透过后天努力掌握这项技艺,更不代表学习过程必然枯燥而充满教条; 事实上,这可以是一场迷人的心智旅程。 ——《写作风格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