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复习心理健康的评估,并我们讲过的各种评估方法,诸如幽默和撒娇等。您能提出一种评估心理健康的方法吗?
尚鹏和李建评老师还有很多朋友在微信圈里,嬉笑怒骂皆有情怀,自由随意的表达着对生活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爱。
还有北京的刘丽老师,一起听课,对毕老师的撒娇卖萌那是浑然天成自然而然顺畅自如,我真需要好好学习补补课。
这种行为的背后有着很明确的信息就是我是最好的我值得被爱。我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我虽然缺但可以后天学习一下下弥补一下嘛。有这样可以让我随意放肆的人和人群吗?有就在这里,哈哈哈。我好似还是健康度没达到自我期望的程度。我个人感觉幽默自嘲和撒娇都是心理健康程度爆棚的人。我不够健康呢。缺这些特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具体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心理健康标准
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理论标准
认知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简要介绍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
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
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知、情、意、行
认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和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行为控制、调节情感,提高认知。心理过程着重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方面,即:常说的知、情、意。知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情是人在认知输入信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意是指:推动人的奋斗目标并且维持这些行为的内部动力。知、情、意不是孤立的、互相关连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特定的刺激,观察被刺激者能否作出正常的反应。
以下转自王明鹏老师简书
心理学教材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契合国际心理大会曾认定的心理健康标志来说的,也可以与心理正常与否的三原则对应理解。比如心理形式协调就是“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保持一致就是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就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原则”,主客观一致是基本表现。人格相对稳定就是“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可见,这里的心理健康其实就是心理正常的具体化。
许又新教授的评估标准一贯具有现实操作性。他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包括: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状况的“体验标准”,如心情以及自我评价;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过程和效应的“操作标准”,以个人生活与社会功能效率为主;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纵向考察和分析的“发展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得出推论,健康心理要体验良好、效率很高、发展正常。
斯滕伯格提出了智能三元理论,包括实践智能、分析性智能、创新性智能三部分。对应心理健康程度,可以对照实际生活,具有满足工作需要的分析智能,即正常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实践智能,即生活独立自主且具有周围环境应变能力;具有灵活不死板热爱生活的创新性智能,即每天发现新鲜美好的差异信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自我”可以协调好快乐至上的“本我”和道德至上的“超我”,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关系。
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理情绪理念基础之上的有效行为应对,遇到现实问题可以从容选择存储丰富的合适行为。
人本主义则是在意不同层次的需要均依次获得满足,且自我价值一定要得以实现,同时只要需要就可以获得“高峰体验”。
李老师则是从人性现实角度提出独特公式,“心理健康=1/2神经症+ 1/2性变态。心理健康就是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坏,最理想的状态是各占一半。”性变态是寓意,来自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中的性表达极端化,而神经症则是意味着被强烈压抑为异形冲突的自我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