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个人战略】第二期昨天最后一次小组讨论,耗时180分钟,创最高记录。但是每位同学都很兴奋。尤其是我,到凌晨12点多还是没有睡着,回想这曲折的带组历程,感慨万千。
报名带第二期小组的同时,第一期还同时进行着,现在仍然能回想起带第一期时的蒙逼状态。作为一个公立学校老师,现在带一个,由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组成的7-8人小组,需要自己同时把项目的课程和作业一起完成,最关键,组里的都是各行业的精英,每天我都是如履薄冰过着极其烧脑的一个月。
幸运的是,最后我带的小组成为本班唯一的超优小组,我也获得了唯一的超优助教称号。
第一期带组结束,总觉得很心虚。总觉得自己不是凭实力获得的荣誉,于是申请带第二期,弥补第一期的一些遗憾。
#收获#
☞首先,继续保留第一期的习惯,提前加组员,建群熟悉组内成员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沟通。这和我们当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后,提前熟悉学生情况是一个道理。
☞其次,仍然是在P0.小组团建时就定好每周的组织委员和学习委员,让大家心里有底,可以提前准备,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助教只需要提供相应的讨论卡以及记录模板,其他全部放手,交给当周的班子。事实证明,效果特别的好,每周,都给我带来惊喜。
☞再次,要特别说一下,组长的选择问题。无论是在学生群体中,还是在成人团体里,每个分管的负责职位,都能很快有人报名,无一例外的,每次,都是组长这个角色,会一直空缺。
背后的心理可能是:我们中国人都比较谦虚,不太习惯一马当先,而且是当众,主动承担leader的角色。
但是如果和他单独私聊,也会说,如果其他人不当,那我就当吧。
当然,也会有,确实觉得自己当不了大领导,但是当个小领导的心理,可是看到那个大领导位置一直空缺,其实自己心里也挺复杂的,哈哈。尤其当组内某位同学,把组长那个职位填上名字后。
☞最后,说一下,带领团体,尤其是线上团体的奇妙的地方。在这个之前,我从来没有带过线上团体,但是还是有比较丰富的带线下团体的经验,因为本身就是团体辅导师。
但这种,没有见过真人,仅凭声音沟通,然后一起学习一个月,却觉得感觉特别好的团体还真是非常新鲜的。
#总结#
☞PBL小组和团体心理小组,有相同的地方——
1.带领者的角色就是support 和guidance,运用团体本身的动力进行工作.
2.相当于是同质封闭团体。大家的目标和组内成员是固定的。
☞PBL小组和团体心理小组,不同的地方——
1.大家的独立空间更多,有点像交叉的几个圆的状态。完成自己的任务,再就共同的主题讨论,再回到自己的任务进行打磨和改进。
2.在小组内的暴露更多是职业生活领域,在团体内安全氛围不太强的时候,也不太会出现拒绝发言的情况,比较容易往下进行。这个模式对于打算开生涯团体的老师,可以借鉴。不用花太多力气进行破冰和团体建设。
3.PBL的小组讨论环节,就像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感觉,不同的角度会给案主不同的启发,最后进行方法论的总结,可以适合不同职业。
#结语#
【个人战略】小组第二期很快结束。虽然貌似辛苦,但是收获极大。从个人的职业发展方法论到PBL模式的体验和学习,二者都属于目前最in的认知范畴。
带组的过程,其实就是个重新认识自己,发觉自己潜力的过程。原来,我不是只能当个普通老师,哈哈。我可以当一个新时代的,有未来视野的老师。
【生涯规划+团体心理咨询+PBL项目制+英语】,突然间我就看见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昨天看马云的【云谷学校】招聘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要求熟悉项目制学习,跨学科融合。
我想这个角度应该可以给在目前处在教育行业困局中的人们,一些思路和启示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