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几个朋友闲坐,我翻着电子书,他翻着朋友圈,百无聊赖的放下手机,四目相觑。问我:“你还记得咱班那个胖胖的女孩,带个眼镜,下课经常管我俩借笔记的那个女生吗?”我不假思索道“记得啊,“奶奶”嘛,我们那时候,还玩的挺好啊。”他眉头一紧“你们还有联系吗?这么长时间连个朋友圈都不发,跟失踪了一样。”我打趣他“怕不是人家嫌你天天发动态,屏蔽你了吧。”话是这样说的,我也悄悄跳转了页面,果然,最早的一条动态,还停留在两年前我们备战高考时的那句鸡汤。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到底都在干些什么?
时光好像走的太着急,又好像一切又早已预兆。高中的时候,我们忙着上课下课,忙着讨论隔壁哪个班的小哥哥更帅,忙着看一些言情小说,忙着发一些,所谓伤痛无比的字眼,来显示我们的不浅薄,九零后的情感日记多是在QQ空间里储存。把自己想得比天还高,比地还大。喜欢的东西是独一份的,受到的疼痛是独一份的。而这些,全部留在空间的足迹里。而小V不一样,她的脑子里都是课本和鸡汤,每当我们准备颓一颓的时候,她就像一剂强心针,在我们的耳边嗡嗡嗡个不停,那感觉就像是你明明已经吃饱了,你妈却非逼着你喝完最后一碗汤,原因是不能浪费食物。所以我们都“超级亲切”地称她为“奶奶”。“奶奶”人不错,三观正的不得了为人也仗义的不得了,还有个突出的有点就是特别热爱学习,上课时候,紧紧盯着老师的动向,生怕错过一点儿知识点。以至于各科老师都害怕她问问题,因为那个眼神就好像,恶狼盯住了猎物,我们都很佩服她的学习精神,可知识嘛,又不是真的猎物,盯紧不算,还得进脑啊。所有人都在告诉“奶奶”是她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奶奶便开始找方法,可是效果依旧不理想。我还记得那是高考前夕的第二个月,第一次模考结束,奶奶的分数与其向往的北京师范大学,相差近100分,甚至班里排名也不理想。那天晚上,奶奶静静地在宿舍楼道的窗户口端坐着,吹了一夜的风,窗外的月光照进来,恰好躲过了她的脸庞,原来也可以有这么丧的“奶奶”。那场高考,因为受了一夜的寒风,她也没有参加。而我们那次高考后便各奔了西东。
“ 我听说,她复读了。”他低头刷着朋友圈,漫不经心道。“听说,考的还不错。”“真考北京师范大学了吗?”我多了些好奇。
我们发朋友圈时,到底想要说些什么呢?我很好?我很开心,分享快乐?我不好?我很难过,我需要陪伴?看着状态下三四十个人的点赞,就好像,你的故事,已经得到很多人参与了一样,果然,现代人的深情,也只能以这种方式保存了。翻着一条条,别人的动态,是不是会怀着一种好奇的窥探,看看别人的生活过的怎么样?不管快乐悲伤,随手一个赞就代表,我来过了你的生活,我分享过你的快乐,分担过你的痛苦,到底事实如何,也没功夫去理会,形式主义虽然浅显但不得不承认,是真的方便啊。可总有些人的生活,是你无权访问的,好友只显示最近三天的动态,那,就算了,省的麻烦。
可,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在做些什么呢?
还是说回小V,那次聊天后,我对她最近的生活突然特别好奇,向我身边一位有关她的朋友询问,结果,高中的那些同学,和我一样一无所知,我们暗自心想,该不会真把我们屏蔽了吧。在许多天后的一个夜晚,我点开了微信里的彩色圆圈,上下滑动着动态,小v的头像俨然出现在我眼前,那是一条支援山村教育的链接。果然,小V还是上了师范学校,我返回通讯录界面,找到她的昵称与头像,点开聊天框,光标在框框里闪动着,却不知该说些什么,时隔两年才从我记忆里蹦出来的一位高中同学,两年都没有在朋友圈里赞过说说的同学,我已经错过了她两年的时光,总不能,从“你好”说起吧。
有些东西,你要是不提,我就不再回忆。再一次,点开我的主页最近一条状态也停留在三个月前,在回头看看自己曾经写的文字,满屏幕都是非主流与中二病。我们的足迹似乎,已经被海浪冲刷,被记忆抹平。有人说,当你觉得以前的自己太傻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