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轮转交替,日月天光变换,唢呐的鸣响穿透层层交融的历史,绕梁三日终究化为低吟浅唱,渐渐消失了踪迹,没了声息。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年月,时移俗易,再也无法见到走街串巷的艺人,再也触摸不到坚守初心的温热。
唢呐,深深地植根于孕育它的热土,唢呐匠,也曾是乡村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时重金相邀的座上客。
在田间地头的唢呐声响,作为农民最好的消遣方式,也是他们传达心声的媒介。
“云中见祥凤,百鸟无文章”,一曲《百鸟朝凤》,婉转幽怨,清澈激越,成为人们最高敬意的表达。
焦三爷,一个为唢呐奉献了一生的匠人,作为唢呐班主,如何让这门技艺继续传承,让他再三地斟酌。
无儿无女的三爷看似冷漠,对于徒弟严厉无比,但实则内心炽热,坚守着自己学习唢呐的初心,为守护祖传技艺过着寒微的生活,不为金钱所诱,只为德高望重之人吹奏《百鸟朝凤》的丧曲。
学艺艰难,焦三爷的两位徒弟,天鸣与蓝玉,终日用芦苇秆来吸取河水来练功,芦苇秆越练越长。
蓝玉聪明伶俐,天赋极高,天鸣为人温良敦厚,却资质平平,在大家都认为焦三爷会选择蓝玉做接班人的时候,他却选择了一直不被大家看好的天鸣。
选择的理由很简单,在拜师之时,父亲情急摔倒,天鸣眼里满满心疼的泪水,让焦三爷看到了他身上的善良与担当。
事实证明,焦三爷的选择是对的。
然而,时代骤变,最好的过去瞬间跌落为最坏的现在。
曾经,天鸣的父亲将唢呐当成自己一生的理想,强行让孩子变成自己梦想的延续,如今,面对天鸣对于唢呐技艺的坚守,却忍不住劝他另谋生路;
曾经,村里乡亲将天鸣接替唢呐班主之事情奔走相告,而如今却门前冷落,无人问津;
曾经请唢呐班要行跪拜之礼,到后来逐渐用几包香烟来打发;
曾经,路过的大叔看见天鸣练艺会暗暗给他加油,现在却有小流氓对唢呐匠人爆出粗口。
娱乐至死的年代,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道德,礼仪,信仰被新一代的狂热所淹没。在现实的打压下,唢呐班的匠人生活困窘。
现实与理想的冲击,给了天鸣一个巨大的拷问:是否放弃唢呐?
不舍,现实的倾轧难以承受;舍弃,师傅一辈子的心血,匠人几代的坚守便会付之东流,唢呐艺术将后继无人。
传统技艺何去何从?
这不是天鸣一个人的困境,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现实选择!
吴天明导演选择用一部心血之作来缅怀即将消逝的唢呐艺术。正是他的执着,《百鸟朝凤》才承载了其作为电影之外的价值,使得它的现实关照令人敬佩满满。
导演更是特意将故事主人公名字起为“天鸣”,把自己深深融入角色,我想,这个徒弟身份里面渗透的,应该是导演自己对于艺术的无上敬畏与初心吧!
“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焦三爷用尽全力救场,吹响《百鸟朝凤》,那顺着唢呐碗口流出的唢呐音符,声声泣血。
故事的结尾,瓦解分散的唢呐班再也无法重组,天鸣孤独一人流着泪再次吹响《百鸟朝凤》,面对的却是焦三爷的坟茔,可这,又何止是三爷一人之墓呢?
这样的结尾渗透着深深的无力感,我们不能扭转甚至放慢时代发展的脚步,也几乎不可能让唢呐技艺重回曾经的闪耀。时代的改变是事实,过去的印记终将难以寻觅。
传统的民间艺术化为了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也无人去为这项技艺镇守最后一脉,《百鸟朝凤》成为绝响,唢呐亮起,街头巷陌将再无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