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诗,我们耳熟能详,就是屈原的《离骚》,全文两千多字,不论是怎么评价,是浪漫也好,是拗口也好,但我们却一致认同——长。
对于熟背《离骚》的人来讲,读一遍会口干舌燥;对于《离骚》不熟的人,读一遍就是要命。有人说,《离骚》毕竟太久远了,不如说一些年代稍近一些的长诗。那么,《琵琶行》,《长恨歌》这两大“近代长诗”就会映入脑海。我告诉你实际情况吧,不论是谁写的诗,也不论是读的熟还是不熟,细心的看完一遍后,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太长了,太累了,阿西吧。
我想,大部分人读第一遍长诗时,心中都是很不耐烦的,很焦躁,(一些人由于有着文化底蕴,可以直接看懂,所以就不会感到不适)于是,我们会想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的写这么长的诗歌?难道不累吗?
好吧,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那些诗人,为什么要写一篇长诗。
那是一个下午,阳光正斜,我慵懒的依靠在床头,望着窗外浮动的柳枝,内心平静,莫名的,我的心中突然出现了一些想法,那感觉是多么的强烈,我翻身下床,缓缓伸出右手,拿起沾染着灰尘的钢笔,手指微微颤抖...........
好了说正文。我当时很闲,很无聊,就想随便写一些诗歌,万万没想到,我的灵魂就像得到了加持,文曲星的光芒宾临于我,手根本停不下来,而且思如泉涌,畅快淋漓。开始的文字还是生硬万分,到后来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我换个例子。大家都有过一些惊悚的经历吧,像过马路时,当你回过神来,一辆车已经擦着你的衣角行驶而去,莫名冷汗;还有,下台阶时突然踩空了,当你反应过来时,庆幸不已。对,就是这样,当你发现危机已经过去时,那种庆幸,那种喜悦,你会长舒一口气,然后有些沾沾自喜,有些小庆幸。
写长诗相比于写短诗,抒发自己内心情感居多,较短诗的哲理性差,然而,却比写短诗多一种畅快淋漓之感,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其实大多情况下,长诗是这样产生的:不是自己知道要写长诗,而是写的写的,渐渐停不下来,又舍不得这种感觉,于是越来越长,当收笔时,长呼一口浊气,意犹未尽。以我个人经验,写长诗时,如果是自己刻意的写,无论怎么改,它都像是没有灵魂的人偶,毫无生机,缺一种气脉通贯的豁达。
推己及人,由此我猜测,屈原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写离骚,结果收不住笔,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
多数诗人,几乎没有没写过长诗的,但出名的并不多,这是因为,长诗多是用来满足自己,或者与自己口味相近的人,而短诗多意境,多哲理,个人色彩不那么浓郁。再者,长诗由于篇幅过长,多数人,对于与自己兴趣不和的诗歌,根本没有耐心,所以,长诗也就没落了,或者说,出名的不若短诗多。而且古时候造纸及其不发达,哪里来的钱浪费写长诗呢?或许只有白居易这种官财才三全的人才会写吧。
唐以前的诗歌,多数是叙事为主,以故事的形式(例:《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它们也就得以流传。
至今,白话运动,导致我们既可以写古体诗,又可以写现代诗,我建议,不妨抽出一些时间,自己写写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出来第二篇离骚呢。自己写的,自己一定会喜欢,自娱自乐便好,又何需他们点评呢?
皇氏三坟,布道天下,虽千夫指,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