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成化八年,绍兴府余姚县北城,一个怀孕十四个月的孕妇痛苦的呻吟着,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疼痛之后,一个男婴终于降临。王老夫人在儿媳生产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因为有这样的吉兆,这个婴儿的祖父给这个孩子命名王云,他们住的地方叫做瑞云楼。这便是后来的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然而这个自带祥瑞的孩子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但是日常伴随祖父读书的王阳明,心里默默地记下了祖父所读过的书。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王家在余姚是大户人家。优越的家庭使得王阳明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但是王阳明的目标可不是像父亲一样中状元,他要的是:圣贤。
中学课本上有一则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这段故事被作者当做反面教材来举例。那时他只有十八岁,和新婚妻子返回余姚途中遇到了理学家娄谅,开始了解宋代理学,尤其是朱熹的思想,于是有了格竹子的行为。失败的结果就是对朱熹的观念开始产生怀疑。
王阳明天赋异禀,异于常人,这都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王阳明的祖父是余姚大儒,颇有魏晋名士的风范。王华本人除了在科举路上披荆斩棘成为状元,本人也是个卓然之人。王华幼时曾在河边捡到数十两黄金,于是便把黄金扔到水里,直到失主来寻才把黄金交给他。这件事足见王华的机智过人。王华曾在祁阳教过书,后来期满回乡,文友践行,便把宴席设在水亭中,夜间文友们都偷偷离开,只留下王华和两个妓女,吃惊的王华拆了门板渡水而逃。可见王华不欺于暗室,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而他的儿子在这些方面王阳明比父亲更优秀。王阳明才华横溢,科举考试中有人故意打压,父亲开导他,他反而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王阳明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种种人生际遇,好也罢坏也罢,都不会影响他的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