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质的定义并没有完整的诉说。如同科动物或说相邻近的生物它们的情质是否相似,人类不同的文明或者不同的社会状态人们的一般性普遍情感情绪是否相同?这一切的问题因太过宏大而过于遥远,所以就暂且略过。
贴近人们的生活来说,情质的影响可谓是时时刻刻,之所以用时刻这个词,是因为方方面面这一定义已经太过狭小,不足以将情质的影响完全的包裹。如果对于这句话——这句关于时间与空间上的模糊意象能够轻易的理解,那么下面本该放到本文后半部的叙述,读者读起来就轻松多了。
其实对于知道情感和‘理解’的关系,或者了解情感与‘观念’怎样相互影响的人,这里的这小段分节完全的是种赘述。但为了并不严谨求实的本文相对严谨,也只好先提前讨论一下,情感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当然,这里的‘信息’并不是所谓的专业术语,或者说,本文理解的信息是指:艺术、知识、思想和观念。也许这样说会让人发愣,但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可以传播,而且在特定的形式上还会广泛蔓延,因为‘信息’的传统含义就是一切可传播的事物正在传播。因此,能用言语或者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观念和思想,都可以通过传播而成为传统的信息。而且,不管是邪性的还是正直的,缪错的还是理性的,只要是处于流动,它们的传播范围都有特定的人群倾向,以及这特定人群中一定的人数的认肯。当然,这并不取决于人们的背景文化,年龄信仰,道德学识,甚至两个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完全相同的人,在下一刻的思想观念接受上仍有着截然相反的差别。而导引这种差别的或就是情质。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解释最简单的事物,而最简单的事物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根本。情质为什么会影响观念思想的传递,因为观念思想也含有情质的影子。这样说可能过于狭隘而难以让人认肯,那只好再这样说一下:任何人为创造、人为理解以及人为认肯的事物,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人的情质。
所谓的人为理解也就是指‘个人理解’。两个词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整个人类的理解范围和性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指‘个人理解’,即每个人在理解事物上都是在进行自己个人的理解过程,而这种过程的理解的结果在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后,就是人类的理解范围和性质,所以在‘个人理解’这个词的概念不能表达时,也只好用就‘人为理解’这样的话。
对于观念思想里是否含有情质的影子,这一小节并不讨论,但假设有的话,大众普遍的认知给予个人的认知惯性下,(注1)人们通常认为情感只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可本文认为,情质的存在在思想观念的被接受中,并不是源于情感的共鸣。共鸣只是让某种思想或观念接近或亲近被接受者,以而让正在接受的思想观念快速的接纳。而思想观念中的情质的运动规律在接受的个人的情质上的合理性,才是影响思想观念的传播的主要动因。
任何常见的、普遍的,适应性的事物都会被称为合理。也就是说,想要‘合理’,接受者就必须有自己的情质的定格或坐标、以及情质的流动状态和走向。当两者的情质的规律、状态并运动及走向相契合或相似时,不管思想观念的内容是什么,在接受上,接受者已经接纳了三分之一。
或许这里的概括过于空泛而没有什么裨益,那就实例而言:当人去读明知道是虚构编造的小说还是会感动或拨动心弦,就是因为小说里的情质流动状态逼真,或应该说读者认为逼真,所以才牵动读者的情质流态,以而在看完小说后,并没有什么思想观点上的获得时,仍是有着自己思想观念上因看完的这部小说而微微的变化。
当然,有人会说上面的所叙是‘共鸣’的效果,那么,当有人看完了一部为为善勇于牺牲的小说后,却在书里那种壮烈激昂的氛围下产生了‘好人不长命,坏蛋享天年’或更甚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又是哪里得到的‘共鸣’呢?
所以前面说的‘契合’和‘相似’,并不是指观念、思想甚至情感或情感活动上的契合和相似。而是(接受者)情质的流态有无认为思想、观念中的情质的运动规律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程度。